肾病患者为何更易出现肠胃问题?肠-肾轴理论或许能解答

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

您了解,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往往面临胃肠道不适的烦恼,这种现象在国内外都比较普遍。接下来,我们将对这个议题进行详尽的探讨。

胃肠道症状现状

全球范围内,接受长期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中,大约有63.1%至79%的人会经历肠胃不适。在我国,这一比例更高,高达78.7%。这些不适的症状种类繁多,涵盖了消化不良、进食困难、胃食管反流、腹部疼痛以及便秘等诸多问题。这些症状的出现与患者的性别、年龄、透析的时间长短、是否有糖尿病病史、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以及用药的剂量等多个方面密切相关,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患者一旦遭遇肠胃不适,便难以有效摄取营养,这无疑会降低生活质量;再者,这样的状况还会导致治疗过程变得更加复杂。

图片

肾病患者易患肠胃问题原因

“肠-肾轴”理论表明肠道和肾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人体内的胃肠道内有一个复杂的微小生态环境,大约包含1000种不同的肠道微生物。在正常状况下,这些微生物能够维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以此来保障胃肠道的正常功能。然而,食物、抗生素以及炎症等因素都有可能破坏这种平衡。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与常人存在饮食偏好、用药习惯及炎症反应上的差异,这导致他们更容易遭受肠道微生物群失衡的困扰。在这种失衡状态下,肠道细菌在多个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摄入食物纤维不足可能引发肠道有益菌群数量下降,同时,不合理使用药物还可能打乱肠道微生物群的稳定平衡。

CKD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因素

肾功能在慢性肾病晚期患者中会逐渐减弱,导致其排泄能力降低。因此,体内代谢废物会积聚,并通过肠壁进入肠道,从而引起肠道菌群的不平衡。此外,患者因长期服用抗生素、饮食控制不当及纤维摄入不足等原因,肠道酸碱度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使得有益菌数量减少,而有害菌数量则相应增多。此外,在疾病后期,病人在接受血液透析时,血液动力学常不稳定;同时,肠道也会面临缺氧和缺血的问题;这种状况会损害肠道黏膜的免疫保护层;进而对肠道内菌群的结构和数量造成负面影响。

图片

部分患者长期依赖抗生素治疗,这导致肠道内有益菌群数量大幅下降,进而引起了肠道功能的逐步减弱。

肠道微生物与CKD双向关系

慢性肾脏病与肠道微生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一方面,慢性肾脏病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另一方面,肠道菌群的失衡也会对肾脏造成不利影响。肠道菌群失衡时,产生的有害物质会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肾脏,从而加剧肾脏的负担。

这似乎是一个无休止的恶性循环,一旦肾脏出现问题,肠道就会受到影响;而肠道的问题又会进一步加剧肾脏的负担。

基于“肠 - 肾轴”的疗法

补充益生菌确实是个明智的选择。通过口服益生菌,我们可以调整肠道中的菌群,维持其平衡状态,减少毒素的产生。这样做不仅能增强肠道黏膜的免疫屏障,还能减轻轻微的炎症。而且,它还有助于延缓肾功能不全的发展。另外,增加纤维素的摄入同样关键,这不仅有助于稳定肠道菌群,还能降低肠道黏膜受损的可能性,对肾脏健康也有益处。研究显示,患有慢性肾脏病(CKD)的人若增加纤维素的摄入,能够从多个方面改善肾脏功能的各项指标,并且还能显著减慢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速度。

图片

部分医疗机构正尝试让病人增加益生菌的摄入量,并且提升纤维素的摄入比例,这一举措使得众多病人的肠道和肾脏健康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肠 - 肾轴”理论的意义

肠道疾病与慢性肾脏病(CKD)之间关系紧密,医学界普遍接受“肠肾相互作用”这一理论。众多研究证实,通过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蠕动、增强肠道免疫力等方法治疗肠道问题,能有效遏制CKD病情的进一步恶化,为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视角。

这意味着为CKD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方向。

关于“肠-肾轴”这一理论在慢性肾病治疗中的应用潜力,各位有何高见?不妨在评论区发表您的观点。同时,恳请您为这篇文章点赞,并助力其传播。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