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位置刁钻的巨大结肠早癌,传统手术会让患者尊严丧失?

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

极目新闻通讯员 金煦

面对那位置隐蔽、影响肛门功能的严重结肠早期癌症,传统治疗方法很可能导致患者永久性造口以及尊严受损。近期,协和医院车谷院区的消化内科专家李刚平医生互助县树人高级中学,不畏艰难,凭借其在国内首屈一指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技术,经过长达4小时的精细操作,如同在刀尖上跳舞一般,成功为患者彻底切除了肿瘤,同时保留了肛门的功能。

图片

李刚平医生在手术中

患者所患肿瘤体积庞大,且其所在位置极为特殊,涉及肛门区域。该区域的解剖结构错综复杂,神经和血管交织密集,手术操作空间极为有限,宛如一线之隔,操作角度亦极为巧妙。在这样的条件下实施ESD手术,对医生的专业技能要求极高,同时还需要对病变组织的层次进行精确无误的判断和剥离操作。若手术失败,患者将不得不承受永久性造瘘(即人工肛门)的后果,这不仅会导致其生理功能的损害,更会在心理尊严和生活质量上造成严重打击。

面对这一艰难的考验,李刚平医生在2025年5月的第六届和谐杯全国ESD大赛中荣获“最佳剥离奖”。他从容不迫地迎接挑战,在放大内镜和染色内镜的指引下,犹如一位技艺高超的微雕师,凭借超常的耐心与稳健,在一寸方寸之间,一层层细致地剥离。尽管手术过程中遇到了曲折,但凭借其精准的操作,李刚平医生最终成功地将涉及肛管的巨大病变完整剥离。

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手术已满足“根治性切除”(R0级切除)的要求。这表明,肿瘤已被完全清除,而且患者的宝贵肛门及其相关功能得到了保全。

李刚平指出,与传统的开腹手术和可能涉及肛门切除的手术相比,ESD技术具有创伤小、疼痛感低、恢复迅速等优势,并且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持器官的形态和功能。在处理消化科早期病变时,该技术能够达到与传统手术相当的根治效果。此外,它还能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极大地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早期发现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等消化道肿瘤具有重要意义。李刚平提出,癌变初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或者症状轻微,但通过内镜检查(例如胃肠镜)可以准确发现,并且能够通过ESD等微创手段进行根治性治疗,治疗效果显著,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极小;而癌变进入进展期,症状一旦明显,通常已进入中晚期,治疗难度大,创伤严重,费用高昂,预后不佳,器官功能难以保全,因此建议具有高危因素的人群(比如有家族病史、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年龄超过40岁等)必须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同时,普通民众也应增强健康意识,留意身体发出的信号,一旦出现消化道不适(如便血、大便习惯改变、不明原因体重下降、长期腹痛等)应立即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