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晓敏 实习生 金玉茹
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的骨科病房里,张女士为了照料骨折的父亲,已经接连请了一周的假。她疲惫地蜷缩在狭小的陪护椅上,利用空闲时间处理工作邮件,还不时地抬头望向父亲床边的点滴瓶。“真的支撑不下去了,”她苦涩地笑着说道,“工作不能耽误,但雇佣护工的费用又很高,长期下来也会成为一笔不小的开销。”
张女士的困境,正是河南即将用制度性方案回应的民生痛点。7月2日,记者得到消息,近期,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携手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医疗保障局、省疾病预防控制局以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河南监管局,共同出台了《河南省医疗机构开展免陪照护服务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根据该方案,从2025年7月10日开始,河南省内所有三级医院将开始试点实行免陪照护服务。此举的目的是为了减轻家属的陪护负担,让他们从繁琐的住院陪护工作中解脱出来,同时让专业的护理团队负责病人的日常生活照料。
试点先行 自愿选择
免陪照护服务的本质在于,在患者及其家属充分了解并同意、自主决定的情况下,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护士或医疗护理员,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自我照护能力,给予其专业的日常照护服务。
《方案》明确指出,医疗护理员并非属于卫生技术人员的范畴,他们的工作需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展开,严禁从事医疗护理的专业技术性工作,以此确保服务范围明确、操作安全且规范。
依据《方案》规定,试点工作将首先在老年医学、神经病学、心血管病学、普通外科学、骨科学等一级护理需求较为集中的科室病区进行。全省范围内的三级医院将率先实施,严格遵循“成熟一个、开放一个”的谨慎策略,逐步扩大服务范围的覆盖。
住院患者都必须选择免陪照护服务吗?
当然,这项免陪照护服务主要针对那些面临陪护困境的家庭,旨在缓解他们住院期间的陪护人员压力。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相关人员明确指出,对于那些有能力进行陪护的家庭来说,传统的陪护方式仍然是有效的。
《方案》中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在设立免陪照护区域的同时,需额外设置病房,以便接纳那些不愿接受免陪照护服务的患者,同时充分体现了对患者及其家属自主决定权的尊重。
服务提供两种不同的模式三门峡市农机农垦发展中心,分别为一对多基础照护,费用为每人每日150元;以及一对一专属照护,费用为每人每日240元。这两种服务均以生活照料为核心,包括助餐、助浴、助洁等日常生活的必要帮助。
该人士指出,他们期望通过在三级医院进行的探索,不断丰富经验、优化制度,进而逐步实现推广,确保有需求的病患能够获得标准、专业且负担得起的住院照护服务。
专业保障 服务升级
如何确保付费服务的专业与可靠?《方案》构筑了多重保障体系。
《方案》明确指出,需增强免陪照护服务区域内的护士配置,确保病区护士与实际床位数之比至少达到0.6比1。同时,医疗护理员需逐步依据《医疗护理员培训大纲(试行)》以及《医疗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2024年版)》等相关规定,接受专业培训,并最终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同时,《方案》规定医疗机构需设定详尽的服务规范,并将护理人员的质量标准与科室的绩效考核紧密相连,构建起培训、服务、监督三者为一体的闭环体系。
除此之外,《方案》倡导在无陪护护理区域率先打造智能病房,通过应用智能呼叫、数据收集等手段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方案明确提出支持商业保险机构研发或更新产品,以涵盖无陪护护理服务的费用,从而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
免陪照护服务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它促使医疗服务从单一的“治疗疾病”向“治疗疾病并辅以专业照护”的综合性模式转变。对此,一位参与政策制定的医疗管理专家明确指出,这样的转变是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满足人们对于高品质护理需求的关键途径。
张女士正在病房中坚守岗位,当她得知这个政策后,她表示期待其尽快实施,“我期盼着这项政策能够早日生效。”她接着说,“这让我对未来能够重新平衡工作与生活充满了期待。”
这项针对“一人患病、全家受累”这一民生难题的改革,其预期效果能否得到真正实现?省社科联的副研究员张柏林对此有着更为深入的见解:“对于某些群体而言,免陪照护服务显得尤为迫切,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在实践中寻求平衡——既要充分激发医疗机构的主动参与,又要减轻患者的照护压力。”
张柏林认为,要使政策真正发挥作用,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监管必须得力,对服务质量及收费标准进行严格监管,避免出现偏差和变形;其次,支付体系亟需完善,医保政策与商业保险的衔接工作必须及时跟上。
张柏林表示,只有在激励与约束之间寻求到一个恰当的平衡,专业照护的温暖阳光才能同时照亮病房,减轻患者的压力,并让改革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