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癌症治疗领域不断涌现新的突破。合成生物学技术的运用,让细菌疗法在实体瘤治疗中再次受到重视。这种疗法展现出的卓越疗效,引起了广泛关注。
合成生物学赋能细菌疗法
合成生物学发展迅速,为细菌疗法注入了新的活力。众多“细菌药物”经证实对实体瘤具有治疗效果。科学家们运用基因重编程等技术,使细菌具备了感知环境信号、精准定位肿瘤、释放药物等多种能力。这些合成的“细菌机器人”在癌症治疗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
细菌疗法的独特机制
肿瘤内的细菌存活并繁衍,这表明它们成功绕过了宿主对微生物的防御机制,并且触发了宿主对肿瘤的免疫反应。这一看似相悖的现象激起了科学家们浓厚的兴趣,他们正努力研究其背后的原因,希望能够揭开肿瘤细菌治疗法的秘密。
研究团队的创新菌株
我们的团队以沙门氏菌为起点,成功培育出一种新型菌株,命名为Designer Bacteria 1,简称DB1。这种菌株在肿瘤组织中能有效地存活和繁衍,而在正常组织中则会被分解并排出体外。除此之外,我们还加入了李斯特菌产生的溶血素蛋白Listeriolysin O,这一举措增强了菌株穿透肿瘤组织的能力。
菌株的靶向特性
实验表明,DB1在肿瘤细胞中能快速且长时间地停留,而在正常组织中则迅速消失,显示出很强的靶向性。即便细菌的鞭毛被移除,它们仍能在肿瘤内聚集,这说明其靶向特性来源于肿瘤内部环境中的某种特殊定居能力。
细菌抗瘤的关键因子
研究团队通过将定量实验与数学模型相结合,发现了细菌在对抗肿瘤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这一作用主要依赖于免疫细胞因子白介素-10。在肿瘤内部的免疫细胞表面,白介素-10受体的数量相对较多,这一现象使得细菌能够有效诱导巨噬细胞分泌出更多的白介素-10。
发现背后的意义与前景
肿瘤与正常组织之间白介素-10受体的水平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的成因被称为“迟滞效应”。这一效应在许多人类癌症患者的组织中得到了证实。随着研究的持续深入,我们有望对细菌免疫疗法进行改进,从而推动定量合成生物学在癌症治疗方面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