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率正逐渐上升,众多家长对此难以置信,他们通常认为孩子生活富足,饮食无忧,娱乐充足,除了学业压力,似乎并无太多烦恼,究竟为何会陷入抑郁的泥沼呢?
面对孩子出现的抑郁情绪,众多家长感到束手无策,他们困惑于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孩子摆脱抑郁的困扰。
有个青春期女孩得了抑郁症,妈妈带她来做心理咨询。
[id_1620491[id_1325030795]3]
女儿今年15岁,正读高一(实际上她已经休学了一年),去年在医疗机构被诊断出患有抑郁症,医生为她开具了药物,然而她并未能严格遵守用药时间。
以前孩子挺听话的,可现在性情大变,动不动就发脾气。似乎她觉得自己有病,就不再对我们言听计从了。
她不愿意跑步,不愿意认真学习,甚至都不愿意去学校,每天睡到太阳高照也不起床,要么待在房间里发愣、躺在床上玩游戏,要么就是哭泣,也不愿意与人交流,我现在真的怀疑她是不是在假装生病。
她做什么事都缺乏恒心,我时常向她强调学习的价值,期望她能勤奋学习,避免遭受生活的艰辛,然而,她却指责我逼迫她,甚至用小刀划伤了自己的手臂。
我真的很崩溃,她为何要这样折磨我们?
我不知道她要“病”到什么时候,她再不好起来,学业怎么办?
花了那么多钱我的压力也很大。怎么她就那么矫情呢?
为何不体谅一下父母,快点好起来呢?
广州听说吧心理咨询解读
这位母亲对于女儿的抑郁症感到难以置信,同时对于孩子所展现出的各种行为也感到困惑不解。
孩子得了抑郁症,妈妈非常焦虑、担忧,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越是进行指责与说教,就越可能向孩子传递焦虑与压力,这对孩子的康复并无益处。
当孩子出现抑郁症,不同家长会有不一样的反应。
一些家长,如同那位母亲,对孩子的情况感到难以接受,同时亦难以领会孩子所承受的痛苦与不适。
孩子若深陷于虚拟的游戏世界,不愿踏出家门、不愿步入校园,这让家长们既焦虑万分又感到无计可施。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逐渐错过了入学的最佳时期,这让家长们感到异常焦虑。
部分家长开始学习有关抑郁症的相关知识,他们带着孩子寻求心理咨询,同时开始审视自身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不足,努力去理解孩子的内心,并着手进行一些调整,诸如不再对孩子发怒、降低对孩子的期望等。
孩子的抑郁情绪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而青少年的抑郁状况则可能使整个家庭陷入困境,感到无助和无奈。
当孩子出现抑郁,父母该怎么做呢?
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强调,家长应当积极学习有关抑郁症的心理知识,深入理解心理咨询的流程,并主动参与到心理咨询中。
01
理解孩子是生病了
人们对“抑郁症”的常见反映:
“你生活条件挺好的了,你还不满意,还想怎样 ”
“抑郁症?你个小孩好吃好喝好玩,能有什么烦恼”
“抑郁症就是想太多”
“抑郁症就是矫情,抗压能力弱、意志力不够强”
……
人们还会去劝处在抑郁状态的人:
“谁没有不开心的时候,你想开点就好了”
“多出去走走,呼吸下新鲜空气就好了”
……
我们很难想象到:
与抑郁症抗争,一个人需承受多大的压力,又要耗费多少意志,这过程是多么的身心疲惫,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抑郁症这个病蕞难蕞难的就是,完全不被理解,还被指责。
实际上,抑郁症患者常常深陷于自我谴责之中,心想他人都能生活得平顺,为何自己却出现了问题?
他们会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不好,给别人添麻烦了。
若家长未能认识到孩子确实身体不适,却反而对他们进行指责和苛求,这无疑会加剧孩子感受到的孤独与无助。
家长若想协助孩子,需先认识到孩子身体不适,有时心理上的困扰比身体上的不适更为折磨人。
若有人不幸患上肠胃炎,便会经历腹泻之苦,而周围的人并不会催促其坚强,亦不会要求其避免腹泻。
然而,若心灵遭受了疾病的侵袭,却对当事人提出勇敢、坚强、保持乐观的要求,若是他们真的能够做到这些,又怎么会患上抑郁症呢?
因此,切勿草率地对孩子进行安慰,即便那些安慰看似出于对孩子的关爱,其初衷也是出于一片好心,
对于正遭受抑郁困扰的人们来说,他们并不需要他人那些看似宽慰的大道理,更不用说这种轻描淡写的慰藉,实际上是对他们所承受的深重痛苦的忽视。
02
了解抑郁症带给孩子的变化
抑郁症会带来三个方面的变化:
首先,体现在身体上的变化,表现为食欲减退,全身无力,身体多处出现疼痛感;其次,经过检查并未发现相应的疾病;再者,睡眠质量下降,要么过度嗜睡,要么难以入睡;最后,体重也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情绪波动显著,意志消沉邢台市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中心,心境低落,对周遭事物失去兴趣,常陷入悲观与自我责备,记忆力与注意力明显减退,对生活常常感到绝望。
第三点体现在行为上的转变,表现为动作缓慢,反应迟钝,喜欢独处,不愿与他人交流,沉默寡言的同时,内心却充满了焦虑和不安。
儿童的行为中,不少是抑郁症的迹象,其中一些孩子不愿意去学校,这可能是由于他们的记忆力有所下降,对事物失去了兴趣,并且整体上感到身体和精神都十分疲惫。
有些孩子过度投入游戏,这让家长们误以为他们患上了游戏成瘾,但实质上,孩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缺乏快乐,而游戏则成了他们转移注意力的手段。
有的孩子会有自伤自残的行为,是因为TA太痛苦难过;
某些孩子可能会出现身体不适,例如头痛、头晕、胸中闷痛、心慌意乱,或是肠胃不适,即便他们去医院做了检查,结果却显示一切正常。实际上,这些孩子并非在装病,他们所经历的这些身体症状,其实是抑郁症所引发的。
有的孩子会有睡眠障碍,虽然每天睡得多,但是不解乏。
有些孩子可能面临社交困难,他们与昔日的朋友联系减少,这让家长们误以为孩子存在人际交往问题,然而实际上,这些问题是由抑郁症引起的。
很多时候,家长会把因果关系搞反了。
青少年时期的核心任务是专注于学业,因此,通常情况下,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青少年自身,对他们都抱有较高的期望。
对于患有抑郁症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内心既渴望知识,又对学习充满恐惧;随着抑郁症状的加剧,一旦陷入严重的抑郁状态,便难以重返校园。
孩子们因为极度害怕,不仅无法踏入校园,甚至对“上学”这两个字都感到恐惧,甚至将课本藏匿起来,以免面对与学习、考试相关的事物。
在这种情境下,家长们可能会错误地认为孩子是在装病,亦或是觉得孩子性格存在缺陷、行为举止不当,甚至可能是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
其实更多是因为抑郁症,才有如上表现。
03
把恢复身心健康放在首位
之前看到一个例子:
她母亲仍旧不停地询问:“她何时能够重返校园继续学业?毕竟已经是高三,学业不能有任何延误!”
女孩愤怒地问妈妈:“我要是真的死了你会怎么样?”
对抑郁症患者而言,生存本身便是一项艰巨的挑战。若有人身患重疾,难道我们还能苛求他们继续工作吗?
目前当务之急并非上学,而是帮助孩子走出抑郁。
家长要做的,不是给孩子加压,而是给孩子减压。
在患病期间,切勿过分强调学业的重要性,不宜催促孩子返校,也不宜向他们灌输关于人生目标和理想的高深道理。
避免批评孩子因抑郁症而产生的一些负面行为、情绪或态度。
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即便是微不足道的心理压力,也会造成他们难以承受的心理负担。
只有支持理解孩子,才能让孩子真正放松下来,战胜疾病。
此时,孩子如果能坚持上学,可以一边治疗一边上学。
若是孩子不能上学,恢复身心健康应该放在首位。
04
积极配合心理咨询师的工作
带孩子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陪伴孩子共同走出抑郁。
严重状况下,需要找正规的医院配合药物治疗。
家长需妥善调节自身情绪与心境,同时关注并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这样才能给予孩子最坚实的后盾。
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当多加倾听,给予关心、支持与体谅,同时给予孩子更多的温暖,然而无需过分刻意地去鼓励他们。
让孩子知道:“生病不是你的错,你是无辜的”。
告诉孩子:“不管你发生什么事,我一定会陪在你身边”。
家庭的支持与陪伴,包括给予孩子理解、鼓励,避免施加压力,不对其行为做出评判,不进行说教,也不进行指责,同时积极寻求专业援助,这些都是帮助孩子克服抑郁情绪的有效方法。
图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