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三品一械”的直播销售非常热门,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虚假宣传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情况对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迫切需要解决监管方面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将对此进行详细剖析。
直播带货问题凸显
2024年11月,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等机构开展了“三品一械”直播带货的消费者调研。调研结果显示,直播带货过程中宣传问题较为严重,食品冒充保健品或药品,以及夸大功效等违规行为屡见不鲜。此类行为极易误导消费者,对其权益造成严重损害。比如,一些消费者被虚假宣传所吸引,购买了相关产品,但最终并未获得预期的效果。
陈音江,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他强调,“三品一械”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不过,在直播带货的过程中,虚假宣传的问题仍然十分严重。所以,法律的规定迫切需要得到改进,这样才能确保监管工作有法可依,进而更好地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现行法规要求严格
依据当前的法律条款,对于“三品一械”的广告宣传,必须按照审查通过的版本予以发布;未经审查的内容,严禁发布;若需调整,则必须重新递交申请。这一规定对广告活动实施了严格的约束。不过,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商家仍旧存在违反规定的行为。一些商家在调整了广告信息后,没有再次进行核实,便直接展开了发布,这样的做法对消费者造成了误导。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发布的《北京直播带货合规指引》中提到,直播间管理者及工作人员在推广“三品一械”产品时,必须严格遵循《广告法》的规范,不得采取任何变相的方式进行广告发布。这一举措反映了监管部门对此事的高度关注。
已有规定逐步完善
2022年,我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及相关机构颁布了《网络主播行为规范》,明确了直播内容需达到一定标准,要求主播拥有相应的从业资格,同时平台必须对主播进行审查和登记。这一政策提高了主播的职业要求,保证了直播内容的优质性。尽管如此,仍有少数主播在未获得相应资质的情况下,参与直播带货。
《直播电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各方应承担的责任和具体职责做了详细规定,加强了对于直播电商日常活动的监管力度,其目的是为了规范这一领域的各项行为。这一举措为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性规范,但后续工作中仍需对其实施和执行进行细化。
专家建议强化责任
陈音江建议,《直播电商监督管理办法》应详细列出“三品一械”类直播带货从业者的责任与义务,同时给虚假宣传和广告的界限作出界定。如此一来,不仅为商家的经营活动确立了法律上的界限,还让基层监管部门有了执法的依据。比如,应明确宣传功效虚假到何种程度才会被视为违规行为。
目前对从业者的职责和义务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划分,这导致监管工作变得非常困难。只有当有了明确的规定,从业者才会因为担心违反规定而有所顾虑。
各地举措积极行动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出台了《北京直播带货合规指引》,对“三品一械”广告的发布规范进行了详细说明,严格禁止以各种方式发布任何形式的变相广告,这一举措树立了正面典范。各地可以借鉴这一做法,增强监管的力度。
不同地区的监管力度并不一致,有些地方违规现象依然严重,所以,迫切需要多个监管部门联合起来,共同增强对违规行为的惩治强度。
根治乱象全链追责
业内专家强调,若要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务必构建一套全面的责任追究机制。对监管不力的平台,需采取严格的惩处手段;跨境电商需强化对审核流程的监管,确保商家提供准确的身份信息;监管部门和出海企业需共同开展抽查。对于违反规定的平台,应施加高额的罚款,以促使平台更加重视审查工作。
私域直播需实名注册并妥善保管相关资料,对违反规定的个人或机构将严肃追责。监管部门需严格执行相关规定,确保监管措施覆盖所有环节。
你认为现在有哪些监管措施可以最有效地整治“三品一械”直播销售的乱象吗?欢迎在评论区提出你的见解,分享你的观点。同时,也请不要吝惜你的点赞和转发,让更多的人能够阅读到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