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荔枝大量上市的季节,但若在空腹状态下过量食用荔枝,可能会患上所谓的“荔枝病”。近期,就有新闻报道指出,广东有一位女士因过量食用荔枝,第二天醒来时出现了头晕、不适以及持续性的鼻出血等症状,经医院诊断,她被确诊患有“荔枝病”。
荔枝的甘甜主要源自果糖,这种糖分需在人体内转化为葡萄糖后才能被有效吸收。若短时间内摄入过多荔枝,血液中会积累过量的果糖,而转化酶则无法迅速将其全部转换为葡萄糖。高浓度的果糖会促使机体分泌大量胰岛素,进而引起血液中葡萄糖水平的迅速降低,最终导致低血糖症状的出现。
此外,在未成熟的荔枝果实中,存在两种天然的氨基酸成分,分别是次甘氨酸A和亚甲基环丙基丙氨酸。这两种氨基酸能够抑制脂肪酸的氧化作用以及糖异生过程,即身体合成葡萄糖的途径,进而影响肝脏对血糖的补充效率。当肝脏的糖原储备量不够时,血糖水平可能会急剧下降。鉴于此,建议成年人每日摄入荔枝的量不宜超过300克,并且最好在餐后半小时内食用。
一提到血糖,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血糖过高和糖尿病,但往往容易忽略更为危险的低血糖问题。这种状况可能随时随地进行“偷袭”,在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威胁到生命安全。
比高血糖更危险,低血糖伤心又伤脑
在医学领域,低血糖被界定为:对于健康个体,血糖水平低于2.8毫摩尔/升;而对于糖尿病患者,血糖值则需控制在3.9毫摩尔/升或以下。
成年人一旦出现低血糖,可能会感到饥饿、心慌、手抖,甚至冒虚汗,四肢也会感到无力。而对于老年人来说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政府舜耕街道办事处,低血糖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有些人可能会出现神经精神方面的异常,比如言语行为异常、半身不遂、意识模糊、嗜睡,甚至昏迷。
人体在生理活动过程中,负责降低血糖的激素仅限于胰岛素一种;相反,促使血糖升高的激素种类繁多,涵盖了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以及生长激素等多种激素。
低血糖一旦发生,人体便会自动启动升糖激素以保护关键器官的正常运作。然而,升糖激素不仅提升血糖水平,还能提高血压并使血管收缩,进而引发心脑缺氧,对心脏和大脑都是极大的伤害。毫不夸张地讲,低血糖的潜在风险绝不逊色于高血糖,甚至可能更为严重。
低血糖状况可能引发交感神经的过度活跃,进而促使儿茶酚胺的过量分泌,这会导致心率显著提升、血压急剧上升以及心肌收缩力的增强。这些变化有可能引发心肌缺血、心律不齐,甚至可能直接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2025年,美国糖尿病协会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血糖水平低于3.0毫摩尔/升的严重低血糖状况,会导致心血管疾病风险翻倍,同时使心血管相关死亡率增至原来的四倍。
血栓形成促进:急性低血糖发作时,心脏承受的负担上升,进而引发血小板活化度提升,凝血功能加强,从而加速血栓的形成。在低血糖的再灌注阶段,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的释放会加剧,损害血管内皮的正常功能,提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使得斑块破裂或脱落的几率增大。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显著提高了心脑血管系统发生梗塞的可能性。
大脑受损:低血糖对大脑的损伤具有特定区域的选择性,越高级的脑细胞对低糖的耐受性越差。尾状核、豆状核、大脑皮质、海马体、黑质等区域,对糖分的缺失特别敏感,容易受到损害。这些区域都承担着至关重要的功能,比如尾状核和海马体与学习、记忆密切相关,而黑质则是控制运动的关键中枢。反复低血糖会加速海马体神经元死亡,导致认知功能衰退。
低血糖有张“多变的脸”
低血糖的发生原因众多,每次发作的具体时间和症状表现也可能存在差异。进食不足、消化吸收问题、长时间饥饿或饮食过度控制、小肠吸收功能不佳、长期腹泻等情况,都可能导致低血糖的发生。
饥饿往往会导致血糖水平下降,然而,很少有人意识到进食后也可能出现血糖低的情况。这种情况多见于糖尿病的早期阶段,或是那些患有胃肠道疾病的人群,例如那些经历了较大范围的胃肠道切除手术,或是患有胃肠运动功能异常综合症的人。这些人在进食后,由于糖分吸收速度过快,会促使胰岛素分泌速度加快、量增多,从而引发餐后低血糖。
此外,过度饮酒还会引发低血糖症状。酒精具有抑制糖原合成的作用,甚至可能诱发酒精性肝病、肝硬化等肝脏病症,这会导致肝脏内糖原储备量减少,进而引起血糖水平下降,而空腹时饮酒这一情况则尤为严重。
进入睡眠状态后,低血糖现象仍有可能发生。通常,这种低血糖多在深夜至凌晨时段显现,具体时间为凌晨1点到3点之间。此时,患者可能会感到心悸、身体颤抖、极度饥饿,伴随出汗和噩梦。翌日清晨,部分人会出现头痛、睡眠质量不佳、全身无力的症状。若夜间无症状的低血糖未能得到及时察觉,甚至可能引发心脑功能的不明显损伤。
热爱运动的朋友们需留意。若运动强度过大、持续时间过长,身体能量消耗增多,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将明显下降,进而可能引发低血糖症状。
使用药物或保健品有时会导致血糖降低。诸如胰岛素及口服降糖剂等药物均可能引发低血糖反应,这种情况多见于治疗初期、药物剂量过大或未及时调整饮食和运动计划等情形。部分糖尿病患者会自行尝试多种保健品,而一旦出现肝肾功能受损,可能会加剧胰岛素代谢问题,使其在体内积累,从而引发低血糖。
必须引起注意的是,低血糖这种病症具有“急性”的特点,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让人陷入困境,甚至威胁到人的生命安全。此外,它还十分狡猾,常常以“疾病”的面目出现,巧妙地隐藏自己的真实面目。
伪装一:冠心病
低血糖现象可能引发出汗、脸色变得苍白以及胸部不适等症候,这些症状与心绞痛发作相似。其原因是血糖水平下降激活了交感神经,加速了去甲肾上腺素等化学物质的分泌,从而引发了与心绞痛相仿的症状。实际上,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心脏出现了问题。
伪装二:精神症状
低血糖现象可能导致一系列精神方面的异常,包括情绪波动剧烈、行为举止不正常等。这是因为大脑细胞所需的能量几乎全部来源于血液中的葡萄糖,一旦血糖水平下降,大脑功能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可能引发类似于精神疾病的表现。
伪装三:脑血管病
意识障碍程度不一、肢体功能受限、言语表达不流畅、肢体出现偏瘫等情况,亦可能显现出与癫痫发作相似的征兆,如双眼上翻、身体抽搐等。
升糖牢记三个“15”原则
低血糖症状出现后,应迅速摄入15克能够迅速提升血糖水平的食物或饮品。白糖、糖块和葡萄糖片等都是理想的选择,而饼干、点心、含糖饮料以及粥等也可以作为替代品。
十五分钟后进行血糖检测,若症状缓解且血糖值升至4毫摩尔/升或更高,可按常规时间用餐;若血糖值超过此标准,需等待一小时后再用餐,并补充一份含有碳水化合物与蛋白质的小食,以防止摄入过多刺激胰岛素分泌,进而引发血糖再度降低。
若经过15分钟的等待,血糖水平未见升高,且相关症状依然存在,那么应额外摄入15克碳水化合物。待过15分钟,需再次对血糖进行测量。
若血糖值在等待后仍旧低于3.9毫摩尔/升,则需补充15克碳水化合物。若症状在30至45分钟内未得到改善,或者经过三次上述处理措施后,低血糖状况依旧未减轻,血糖值依然低于3.9毫摩尔/升,或者症状有加重的迹象,那么务必及时就医。
(作者为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