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30日报道,近期,加拿大及瑞典的研究人员运用脑磁图(MEG)技术对病患服药前后的脑部信号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帕金森病治疗药物左旋多巴有时会误触大脑中的非目标区域,导致药物疗效降低。这一重要发现为帕金森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望帮助患者更精准地获取针对其大脑特定区域的药物。
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瑞典哥本哈根大学以及瑞典卡罗琳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在美国《运动障碍性疾病》期刊上发表了研究成果,他们通过MEG技术对帕金森病患者在用药前后的脑部活动进行了详细记录。研究发现,药物有时会引发所谓的“脱靶”现象,即药物意外地激活了研究者原本不期望其被激活的脑区,从而影响了药物原本的积极作用。
MEG技术属于前沿的非侵入性手段三门峡市农机农垦发展中心,能够检测大脑活动时产生的电信号所形成的磁场。这项技术对于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来说,是研究脑部疾病的有力工具,涵盖了脑损伤、肿瘤、癫痫、自闭症以及精神疾病等多种病症。
帕金森病属于神经退行性疾病范畴,主要侵袭大脑中负责产生多巴胺的特定区域——黑质。患者往往会出现多种运动症状,诸如震颤、动作缓慢、肌肉僵硬以及平衡障碍等。治疗时,左旋多巴常被用来缓解这些运动症状,尽管它对大多数患者有效,但并非所有患者都能享受到同等的治疗效果。
研究人员此次运用MEG技术采集了17位帕金森病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而创新性地开发了一套分析工具,旨在探查患者大脑中是否存在“脱靶”药物作用。这套先进的脑成像数据分析技术能够实时监测药物是否作用于恰当的脑区,进而协助患者有效管理症状。研究结果表明,即便出现了“脱靶”现象,患者依然可以从药物中受益,尽管这种效果相较于其他患者要弱一些。
研究人员强调,深入探究左旋多巴对大脑信号的作用,对于监测患者独特的反应和优化用药方案及治疗方法可能具有极大的益处。
除此之外,这种创新的脑部扫描技术不仅限于帕金森病的探究,还适用于所有可能干扰大脑信号传递的药物研究。研究者们计划将这一新技术推广至更广泛的病人群体,并且致力于将其转化为一种如同脑电图一般易于获取的脑部成像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