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处理我国民众心理问题时,心理学界发现,西方的理论常常难以与我国的具体情况相契合,从而产生了所谓的“水土不服”问题;与此同时,我国自有的理论体系还在不断改进和完善,这种矛盾状况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西方理论困境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的一位研究生,在心理咨询室遇到同学们的烦恼时,常常觉得自己的能力有限。他对西方心理学的主流理论相当了解,无论是艾利斯的理性情感行为疗法,还是认知行为疗法,他都掌握得非常熟练。但面对实际,他却不知如何将所学理论有效运用。我国心理学界长期秉持西方理论作为主流,众多在国内外广受欢迎的心理学著作,也多采用中国案例来阐述这些西方理论。以“原生家庭”这一理念为例,它便源于弗洛伊德的理论。
行业现状难题
2017年,他在为杨文圣的《两仪心理疗法》写序时讲道,我国的经济社会正在经历快速的变化,但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却未能跟上这一步伐。咨询师提高技能的培训机会并不多,而且西方的心理咨询模式也难以与中国客户形成有效的咨询联系。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要致力于授课与组织活动,但在对个案进行深入分析方面投入较少,这与西方心理学专家们通过大量个案研究来构建理论的方法有着明显的不同。
本土方法探索
杨文圣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西方理论已经不再适用。于是,他开始运用自己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与学生进行交流,这种方式效果显著。在与同事们的交流中,他注意到大家普遍推崇西方的理论体系。当他意识到自己的方法与众不同时,他萌生了创立自己理论的想法。通过这种方式,在与同事们的交流中,他总结出的理论更具说服力。
理论创建契机
2012年,杨文圣在构建理论体系时,忽然有了领悟,意识到自己在咨询工作中能以独特的方式帮助学生。他提出了六个心理咨询的方面,比如在利益方面,他会激励学生们大胆地去追寻自己的兴趣。尽管他的理论结合了东方文化及个人经验的总结,却也受到了众多西方咨询理论的启发。
文化影响案例
20世纪初,德国的汉学家卫礼贤将《易经》翻译成了德文。这个译本对荣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进一步影响了他的心理学研究。从这个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中国的智慧为心理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这也表明,在研究心理学问题时,借鉴中国文化是有历史根源的。
本土理论意义
从中国文化的视角分析心理现象,或许能更高效地帮助我国人民减轻心理压力。伴随着我国社会的迅猛变革,建立本土心理学理论至关重要,这不仅能够填补西方理论的空白,还更能满足我国民众的心理需求,进而促进心理咨询行业为公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我对于我国心理学理论在未来是否能全面超越西方理论持何种观点?欢迎您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见解,记得点赞并分享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