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实到底为何物?其名字由来与功效主治你知道多少?

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

图片

枳实,这种在中医中备受推崇的药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关于它的知识,人们掌握得并不多。它的起源、名称以及药效等方面,都充满了丰富的信息。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索这些奥秘。

植物来源与名称关联

枳实来自芸香科植物,这些植物可能是酸橙或甜橙,它们的幼果经过干燥处理制成。在古代,“枳”和“枸橘”常被混为一谈,《诗经·南山》中有“南山有枸”的记载,而在《说文解字》中,汉代时期将“枸”解释为“枳枸”,也就是枳树。枳树的枝条上长满了刺,果实味道酸苦,因此古人用“枳”来称呼这类植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枳”这个名称逐渐被用来特指酸橙的药用部位。另外,枳树具有很强的耐寒能力,主要在我国的北方地区繁衍生息。成语“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恰好说明了它之所以根据地域不同而命名的原因。

“实”与药用部位的关系

图片

“实”字最初代表的是果实,枳实则是尚未完全成熟的酸橙幼果,通常在五月到六月这段时间里采摘。这时,果肉结实,药效明显。然而,若在七月采摘,得到的将是即将成熟的果实,名为“枳壳”。此时,果皮变得厚实,内部却中空,形状像壳。这种果实的药效相对较为温和。这两种果实虽然同出一源,但采摘时刻各异,导致药效各有千秋,名称差异十分显著。《本草纲目》记载,这些药物的名字是由植物的名字和其药用部位相融合而成,同时对二者之间的差异进行了细致的解说。

古籍记载与药效特性

《本经》首次记载了枳实,并将其归类为中品药材。枳实被誉为“能驱除皮肤大风、消除寒热结、止泻、促进肌肉生长”。它具有“破气消积”的显著效果,《药品化义》中提到,枳实能专门泄除胃中的实邪,这里的“实”字突出了其攻逐实邪的功效。或许,这正是枳实名称与药效之间联系的一个原因。自古以来,在中医领域,枳实因其独特的药效一直备受重视。

采收炮制方法

五月至六月期间,我们采集地面的果实,清除杂质,紧接着将果实一分为二,然后进行晾晒或者低温烘干。对于较小的果实,我们则直接采用晾晒或低温烘干的方式处理。这种处理方式有助于更好地保存药效成分,便于后续的使用和储存。尽管各个地方的制作细节可能存在一些不同,然而,整个的操作步骤基本上是一致的;这样的做法主要是为了能更充分地展现药材的药效。

性味归经及功效

枳实口感苦涩,微带辛辣和酸味,性质偏寒,归属于脾胃经络系统。它具有消散气滞、分解积聚、化解痰湿、疏散痞块的功效。常用于治疗体内积滞及相关症状,如胀痛、泻后不适、便秘、痰湿阻塞、气机不畅、胸痛、胸闷以及内脏下垂等。在医疗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合理配伍药物,通常都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经典方剂应用

大黄、枳实、厚朴、芒硝合成的传统药方,对众多疾病展现出显著的疗效。遇到阳明腑实证时,患者可能面临便秘、腹部不适等问题;若是热结旁流证,则可能诱发腹泻、腹痛等不适感;此外,此药方还能有效减轻由里热实证引起的诸如热厥、抽搐或狂躁等症状。枳实在此药方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合理的配伍,充分发挥了其卓越的药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曾听说过或者尝试过含有枳实的药方?若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启发,不妨给它点赞,并且将它分享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