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你真的了解骨髓造血及粒细胞发育过程吗?

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

图片

骨髓在人体造血过程中占据着关键角色,然而化疗可能会干扰骨髓的造血活动,进而引发中性粒细胞数量的下降。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和类型究竟是怎样的?下面,我们将对此进行详尽的探讨。

骨髓的造血功能

图片

骨髓在人体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是主要的造血器官,由负责制造血液的细胞群及其相应的微小环境构成。这些血液制造细胞包括干细胞、祖细胞以及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早期细胞。在这些细胞中,原始粒细胞是能够被识别的第一种中性粒细胞,它们会经过多个成长和分化阶段,最终变成成熟的细胞,并进入血液循环。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大约能生成六亿到四十亿个成熟的中性粒细胞,此外,骨髓里储存的成熟中性粒细胞数量大约有二十五万亿个,这个数字比外周血中的数量多出十二到二十倍。

造血干细胞的作用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造血干细胞承担着守护造血系统的重任,避免其因各种因素而过度损耗。相较于祖细胞,造血干细胞对各类细胞毒性药物具有更强的耐受性。一旦化疗导致祖细胞耗尽并引发骨髓急性抑制,造血干细胞便能够自我更新,并且分化为祖细胞,以此保持造血系统的稳定。

化疗致中性粒细胞减少机制

化疗可能会对骨髓产生伤害,这种伤害分为急性伤害和潜在伤害两种。急性伤害是因为化疗使得祖细胞数量迅速减少而引发的;此外,如果化疗药物干扰了造血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那么就可能引发潜在的骨髓损伤。化疗药物的种类和用量会影响中性粒细胞的最低值,尤其是使用高剂量或密集化疗方案时。如果不及时补充多能干细胞,外周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数量可能会持续保持在较低水平。

不同药物致中性粒细胞减少时间

针对细胞周期特定阶段使用的药物,如氟尿嘧啶、紫杉醇、吉西他滨等,一般经过7至14天,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数量会降至最低点,之后在14至21天左右,这些细胞数量便会逐渐回升。对于那些不具备针对细胞周期特定作用的药物,例如环磷酰胺和阿霉素等,我们通常会在10至14天的时间内观察到中性粒细胞数量的显著减少,而这一变化大约在21至24天时逐渐恢复正常。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定义及发热情况

经过骨髓抑制性化疗药物的治疗,患者的外周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会减少。这种减少在血常规检查中,可以通过ANC值低于2.0×10^9/L这一标准来观察到。中性粒细胞数量显著降低,并伴有发热症状,这被称为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具体而言,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减少意味着ANC的绝对值低于0.5×109/L,或者预计在接下来的48小时内会降到这个数值;而发热则是指口腔温度测量值达到了38.3℃或更高,或者持续超过38.0℃一个小时以上。

一级预防措施

首次使用针对骨髓的化疗药物之后,必须立即在24小时内进行G-CSF的预防性治疗。这样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化疗导致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后果,这对保障患者在治疗期间的健康状况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图片

大家觉得,化疗引发的白细胞降低问题,我们还需在哪些领域做进一步的研究?敬请点赞并转发,也期待大家踊跃留言,各抒己见,共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