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利天恒业绩悬崖式波动!8亿美元收入计入损益引争议?

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

《中国时报》网站记者张斯文与于娜,在北京进行报道。

百利天恒近期积极寻求新的融资机会,此前百时美施贵宝(BMS)支付的8亿美元首付款,使得公司母公司净利润由亏损的7.8亿元转变为盈利的37亿元,同比增长高达580%。然而,这种非同寻常的增长却引发了市场的疑虑——这笔8亿美元的收入是否应当被纳入常规的损益计算中?

争议持续存在,2025年第一季度,该公司的营业收入骤降98.77%,降至6700万元,而净利润则出现了5.31亿元的亏损。如此剧烈的业绩波动,如同从悬崖上跌落,揭示了仅依赖一次性收入盈利模式的脆弱性:在“非经常性”因素成为救命稻草的情况下,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究竟如何,引人深思。

“不可持续收入”惹争议

2024年,百利天恒(688506)将百时美施贵宝(BMS)支付的8亿美元首付款视作常规收益,导致其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由亏损7.8亿元猛增至盈利37亿元,同比增长率高达580%。公司对此辩解称,这笔收入应归类于“常规业务收入”,理由是知识产权授权业务具有持续性,并且创新药企通常采用这种变现方式。

然而,这一举措引发了市场的质疑,认为其违背了非经常性损益的核心认定标准——“性质特殊和偶发性”。盘古智库的高级研究员江瀚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从财务分析的角度来看,百利天恒在2024年第一季度因BMS的8亿美元首付款导致营业收入大幅上升以及净利润由亏损转为盈利的现象,与医药企业的常规经营规律不符。这种盈利方式仅依赖一次性收入,难以保证长期稳定,这是因为它未能准确体现公司核心业务的实际盈利水平。再者,传统业务持续不振的深层原因可能涉及市场竞争的加剧、产品创新能力的欠缺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等多重复杂因素。

林先平,浙大城市学院文化创意研究所的秘书长,向《华夏时报》的记者透露,医药领域常常遭受license-out模式导致的收入不稳定。然而,8亿美元的首付款所引发的业绩激增并不属于正常现象。这种“悬崖式”的业绩下滑,暴露出公司尚未形成一种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这种“不可持续性”在百利天恒今年一季报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收入锐减至约6700万元,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了98.77%;与此同时,净利润出现了5.31亿元的亏损。此类剧烈波动很可能会对公司的估值模型造成干扰,进而为未来的再融资活动埋下潜在风险。

传统业务表现不佳

事实上,百利天恒传统业务收入一直在萎缩。

据悉,近段时间内,百利天恒的营收构成主要涵盖了化药制剂以及中成药制剂两大板块,而化药制剂部分则进一步细分为多种具体产品。

在化药制剂领域,丙泊酚乳状注射液成为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然而,由于国家及省级集中采购政策的影响,其收入和毛利率均出现了显著的下降趋势。与此同时,其他产品,例如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等,也受到了不同层面的集采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图片

丙泊酚乳状注射液,作为公司药品收入的主要支柱,在2024年的收入达到了1.32亿元,这一数字较2023年减少了大约38%;而2023年的收入为2.12亿元,相比2022年的3.14亿元,降幅约为32%。这种下降趋势主要归因于该产品被纳入国家及省级集中采购,进而导致了销售价格的降低。

同时,由于集中采购的影响,该药物的售价出现了显著下滑;因此,其毛利率自2022年的76.77%下降至2024年的32.32%,降幅达到了44.45个百分点。

不仅如此,作为百利天恒业绩的基石,丙泊酚乳状注射液还遭遇了新型药物带来的挑战。

数据表明,环泊酚作为一款新型的静脉麻醉药品,其药效动力学特性相较于丙泊酚有着显著的提升。研究显示,环泊酚对GABAA受体的结合能力大约是丙泊酚的五倍,从而在相同剂量下展现出更强大的麻醉作用。另外,环泊酚在临床使用中注射痛的发生率较低,这显著提高了患者的舒适感和满意度。环泊酚凭借其诸多优势,在多种治疗领域显现出显著的替代作用,这包括全身麻醉的诱导、维持以及ICU患者的镇静治疗。根据市场信息,自2020年12月环泊酚在中国获得批准以来,其销量呈现出迅猛的增长态势。预计到2024年,环泊酚在国内的销售额将接近15亿元人民币,市场占有率更是高达21.5%。环泊酚的适应症范围持续扩大,其占有的静脉麻醉市场份额预计将有所增加邢台市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中心,与此同时,丙泊酚的市场份额或许会持续减少。这一变化趋势显示出麻醉药物市场正在逐步从传统药物转向更加安全、更为高效的创新药物。

另一方面,中成药制剂的收益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稳定,然而,由于中药材的原材料价格持续攀升,这直接导致了生产成本的上升,进而使得该类业务的毛利率呈现出下滑的态势。

图片

具体分析,公司黄芪颗粒在2024年的收入达到了1.46亿元,相较2023年减少了1000万元。与此同时,该产品的毛利率也出现了下滑,从2022年的39.87%降至2024年的34.15%。

林先平认为,百利天恒传统业务出现下滑的内在因素或许涉及:产品线逐渐陈旧、化药集采带来的影响、中药行业面临的全面转型挑战,还有研发资金投入不足造成的创新能力不足。同时,还需关注公司是否将license-out的收益用于支持研发活动。

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的专家安光勇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化药与中成药市场正面临激烈的竞争,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百利天恒的产品似乎在质量、疗效或价格方面未能形成明显的差异化优势,这可能是其市场份额受到压缩的原因。

业务连年收缩的百利天恒,研发投入占比并不高。

在2022年至2024年期间,百利天恒的研发投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依次为53.32%、132.81%以及24.78%,而总计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达到了36.18%。

2024年,诸如百济神州和信达生物等五家同类企业,其相关数据的平均值为53%,相较之下,百利天恒的表现显然不尽如人意,落后于整个行业水平。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