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5日自然简报!飞蛾靠星辰指路?还有这些热点科研事件

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

图片

本周的《自然简报》报道了多起引人关注的科研动态,内容涵盖飞蛾的导航机制、古人类的历史研究,以及干细胞技术的最新进展和鲸鱼的交流与探索。每一项研究都引发了深刻的思考,下面我们就来逐一了解这些内容。

飞蛾星辰指路奥秘

图片

飞蛾的导航方式与众不同,布冈夜蛾甚至能借助星星来指引方向。这种技能之前只在人类、鸟类以及可能的海豹身上有所体现。在夜晚飞行时,星星成了它们关键的导航参照点。那么,飞蛾是如何感知星星的位置,并据此调整飞行路径,准确抵达目的地的?这成为了当前科研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

图片

众多实验与实地考察为此结论奠定了基础,研究人员在多种环境条件下对飞蛾的飞行路径进行了观察,通过调节星辰的可见度,观察到飞蛾的飞行模式随之发生了变化,这一现象有力地证实了飞蛾能够利用星辰进行导航的能力,这一新发现丰富了人们对飞行动物导航方式的了解。

古人类颅骨新归属

在我国东北地域出土的“龙人”颅骨化石研究取得新进展,通过化石中提取的古蛋白质和线粒体DNA分析,确认这一拥有至少14.6万年历史的颅骨归属于丹尼索瓦人。这标志着首次有颅骨化石被明确地归入丹尼索瓦人范畴,为古人类学的研究贡献了宝贵的实物证据。

图片

在过去十年间,关于丹尼索瓦人的外貌特征,研究人员只能凭借推测来想象。然而,这次颅骨化石的归属已经确定,这一发现揭示了丹尼索瓦人的真实外貌,为古人类演化研究带来了新的进展。这一发现不仅加深了我们对丹尼索瓦人的认识,还为人类演化树增添了关键的一环。

新兴领域研究价值

存在一个专注于研究由众多相互关联部分构成的系统涌现属性的学科领域,这一领域的研究价值十分突出。研究人员阐述了这一领域如何协助我们找回现代技术中所缺失的深度,这对促进技术进步具有重大的积极作用。

在此领域,我们着眼于系统全局,探究局部与整体的相互关系,深挖系统的内在特性和运作规律。这种研究方法在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都显示出其价值,它不仅提供了新的观察角度,还带来了创新的解决方案,从而推动了科研的进展和技术的革新。

干细胞技术应用挑战

图片

生物医学工程师沈晓灵将其称作“疯狂实验”的干细胞技术,干细胞生物学家间贺正树认为这项技术或许能够颠覆整个领域。这项技术虽然简单,却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在组织修复以及器官再生等领域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

科学家强调,若想将此技术实际运用,必须提升人体细胞在器官中的占比。尽管目前技术取得了一定进步,但在细胞融合及器官成熟度等方面仍存在难题,与实际应用尚有较大差距。

鲸鱼交流行为观察

图片

科学家们对人类与外星生物交流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来自WhaleSETI项目的研究员们发现,座头鲸(Megaptera novaeangliae)似乎能够通过制造泡泡圈的方式来向人类致意。他们观察到在人类活动区域附近有12次鲸鱼制造泡泡圈的行为,但在远距离无人机的监控下,并未发现此类现象。

海洋野生动物摄影师Jodi Frediani指出,她已经成功追踪到全球鲸鱼群体中的12头鲸,其中大多数鲸鱼会主动靠近并制造泡泡圈。这一奇特行为或许揭示了鲸鱼交流的意图,从而为动物交流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

图片

海洋环流与数据采集

今年年初,科学家们不寻常地选择了冬季,踏足被冰封的格陵兰海水域,目的是搜集关乎地球未来走向的宝贵数据。他们的研究聚焦于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这一环流对数十亿人的天气状况有着深远的影响。

物理海洋学家Susan Lozier正在努力探究这一混乱阶段的成因。她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分析洋流的变动规律,这对预测气候变化至关重要。这一研究课题在科研领域备受瞩目。

图片

这些科研成果令人咋舌,你最为好奇的是哪项研究?期待你的评论参与,同时,也欢迎你为这篇文章点赞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