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焕坤
“请问,这是杨医生吗?”带着一丝犹豫却难以掩饰的激动,这样的声音在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的中医药文化嘉年华现场回荡。最近,一位14岁的印尼华裔少年郑栩骏,在“中药辨识”的展台前,看到了一个令他倍感亲切的身影。他战战兢兢地走上前去询问,当得到确认的答案后,少年的脸上立刻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对方——广东省中医院的儿科负责人杨京华主任,同样认出了那名儿童,“你就是来自印尼的那位小朋友!”
此刻的相聚,历经了约六年的时光流转。在那一天,郑栩骏作为2025年“亲情中华·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风韵南粤广州营)的一员,与39位来自海外的华裔青少年一起,踏入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随后,郑栩骏与杨京华才意识到,这看似偶然的邂逅,背后却是广州市侨联的周密策划。此次重逢,久别重逢之际,不仅满足了郑栩骏“探望救命恩人”的微小愿望,还在他心中激起了更为广阔的波澜,更加坚定了他研习中医的决心。
去病根:
跨洋寻医,中医治哮喘
郑栩骏在印尼降生,他的父亲是第三代华人,而母亲则源自广东江门。在他的童年岁月里,每遇气候变化,他便会患上疾病,随之而来的哮喘发作更是让他痛苦不已。“我和父母在印尼尝试了众多西医治疗,但效果始终不尽如人意,长期服用西药也给我的肝脏带来了不小的负担。”
后来,有人提议他们不妨前往广东寻求中医的治疗。2019年的年底,正值印尼的圣诞节假期,他们决定全家返粤为郑栩骏寻求医疗帮助。由于没有国内的手机号码,无法通过网络进行挂号,郑栩骏的母亲亲自前往现场,找到了杨京华医生并为他加了号。前来找杨京华医生看病的人众多,在漫长的等待中,8岁的郑栩骏心中充满了不安:“中医治疗,真的能治愈我的疾病吗?”
郑栩骏的就诊时间已至中午时分,杨京华并未因饥饿而中断工作,她耐心且细致地询问了郑栩骏的病情,并据此开具了药方。她回忆说,当时得知,这位孩子自幼便患有呼吸道过敏症石家庄市神兴小学,但在当地并未得到过系统的诊断与治疗。经过询问,她了解到孩子曾尝试过多种西药,但效果并不理想。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可能是由于体质虚弱所致。因此,我选择了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来为他进行治疗,不仅着重缓解他的呼吸系统症状,而且致力于增强他的体质根本。
大约在一周之后,郑栩骏的病情有了显著改善。在第二次的复诊中,杨京华医生对药方进行了调整,特别强调了健脾和补肺的重要性。回到印尼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调养,郑栩骏的哮喘得到了临床上的治愈。此后,孩子偶尔会有些小病小痛,杨京华医生便会通过线上咨询的方式,给予中医调理的建议和必要的帮助。
郑栩骏将那份铭心的感激融入了作文《寻根 去根 留根》,这篇作文更是在2025年第25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中荣获了特等奖。他向记者透露,杨医生对他而言犹如救命之恩,在他急需帮助时,杨医生为他根除了病痛。这段经历在郑栩骏心中悄然埋下了学习中医的种子。
深扎根:
惊喜重逢,立志学中医
郑栩骏带着对祖国的深切眷恋和对中医的真挚热爱,于2025年夏日,投身于“亲情中华·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风韵南粤广州营)的行列之中。在他的心底,还有一个微小的愿望:他希望能利用这次机会,亲自向那位曾经为他解除病痛的杨医生表达感激之情。
郑栩骏在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意外重逢了杨京华,他的心情异常激动。“由于无法脱离营地,我遗憾地觉得可能无法再去探望杨医生。然而,这次的邂逅完全出乎我的预料。”郑栩骏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这份意外的喜悦并非郑栩骏一人独占。注视着面前那个身材高挑的少年,杨京华心中涌起无尽的感慨:“这次重逢,我险些未能认出他!这孩子长得太快了。”她用手势比画着,“当年他还只到我肩膀,如今过去五六年,他已比我高出整整一头!目睹他健康成长,我内心充满了自豪。”
了解到郑栩骏把过去的就医经历融入了作文之中,杨京华内心深受触动,感慨道:“这样一个自幼在海边长大的孩子,对中医药的接纳程度如此之高,对就医的细节记忆犹新,这确实让我既感到意外,又为之动容。”
这次的重逢与正在进行的夏令营活动,在郑栩骏的心中激起了更强烈的热情。“我以前只知晓中医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自从杨医生治愈了我的疾病,我对中医的热爱愈发深厚。”他的目光闪烁,语气中充满了坚定,“这次的重逢不仅实现了我再次见到恩人的小小愿望,更促使我下定决心,未来必定要投身于中医的学习!”
郑栩骏在其作文《寻根 去根 留根》的结尾如此表述:“我在寻根之旅中,不仅祛除了身上的病根,还将我的思念留在了那片故乡——那片生命不息的土地,那里永远是我们落叶归根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