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福州的包阿姨(化名)
突然出现高烧不退,
最高体温达40℃,
整个右肺基本呈白肺表现。
真正“元凶”竟是她在家中养的宠物……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莫名反复发热,“元凶”竟是家中的宠物
原来,包阿姨的孩子们都分散在异地,平日里独处时倍感孤单,因此,她不久前便养了一只鹦鹉作为伴侣。在照料鹦鹉的过程中,她每天都会与它互动逗乐。
然而,在接触到鹦鹉不久,包阿姨便出现了高热症状,体温飙升到40℃,同时还伴有肌肉酸痛和身体乏力的不适。
包阿姨服用了退烧药物,但她的体温并未有所下降,紧接着,她开始出现气喘、呼吸急促和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症状。面对这一情况,家人立刻将她紧急送往福建省老年医院,住进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接受治疗。
张美泉主治医师迅速为包阿姨进行了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她的右肺在胸部CT上呈现出大片白色影像,整个右侧肺部几乎完全变白。经过支气管肺泡灌洗和NGS检测,最终确诊其致病元凶为鹦鹉热衣原体。
(图片由豆包AI生成)
每年均有类似的病例发生
误诊率高 病情进展迅速
其实,包阿姨的情况并不少见,
每年均有类似的病例发生
↓↓↓
去年,有位中年男子在病发前两个月,特地到本地市场选购了二十只鸽子。两个月后,他突然出现发烧的迹象,遂前往医院进行检查。经过胸部CT扫描,结果显示其右下肺部有阴影。最终,他被确诊为患有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肺炎。
张美泉指出,鹦鹉热的初期表现与流感相似,包括体温急剧升高,通常在39℃至40℃之间,伴有寒战、头部不适、全身肌肉的疼痛感以及身体疲乏等症状。
患者可能会出现咳嗽、胸部不适、呼吸急促等呼吸系统症状,这些症状很容易被误诊为常见的肺炎或流感。病情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急剧恶化,其发展速度极快石家庄市神兴小学,可能迅速演变成呼吸衰竭,甚至可能诱发多器官功能不全。
此类疾病在血常规检查中通常不会导致白细胞计数上升,常规使用抗生素(例如青霉素、头孢)的治疗效果不佳,通常需要借助基因测序(NGS)技术才能进行确诊。因此,许多患有此类疾病的患者在初期往往会被误诊。
为何会发生鹦鹉热?三个感染途径需警惕
张美泉指出,鹦鹉热,亦称鸟疫,是一种由鹦鹉热衣原体引发的疾病,因其首次在鹦鹉身上被发现而得名。然而,实际上,这种传染病的传播源并不仅限于鹦鹉,诸如鸡、鸭、鸽子、海鸥等众多鸟类和禽类都有可能携带病原体。人类感染此病的主要途径是接触病禽或其污染的环境。
因此,各位市民一定要警惕
以下3个感染途径:
在清理鸟笼、禽舍或处理病禽的粪便与羽毛过程中,人们有可能吸入含有病原体的尘埃或气溶胶。此外,当接触到活禽市场、养殖场等受污染的环境时,也可能通过空气途径吸入感染源。
若身体上有皮肤破损,或者黏膜接触到病禽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或者遭受携带病菌的鸟类的啄咬或抓挠,亦或在宰杀、拔毛等环节,都存在感染鹦鹉热衣原体的风险。
宠物店、菜市场等场所,病禽的排泄物污染了周围环境,这种情况有可能引发间接感染。此外,在极少数的特殊情况下,重症患者咳嗽时产生的气溶胶,也有可能传播给那些与其有密切接触的人。
为预防鹦鹉热衣原体的感染,
建议大家日常注意——
请勿接近活禽以及鸟类的排泄物,特别是那些如菜市场、养殖场等具有较高感染风险的地方。
在处理禽类时,应戴上手套和口罩,并在清理之前,用消毒液对表面进行湿润,这样做可以降低扬尘的产生。
若家中确实有必要饲养鸟类,应从合法途径购入家禽或鸟类,切勿接纳来源不明的动物。需定期对鸟笼进行消毒处理,并将其放置在通风良好的地方,以防多只禽鸟过于拥挤。一旦发现鸟类出现羽毛杂乱无章、腹泻等异常症状,应立即将其隔离并寻求兽医帮助。
在烹饪家禽类食品的过程中,务必确保食物完全煮熟,同时要将切菜板分开使用,生熟食材各用一块,以防相互污染。
若接触禽鸟后出现
持续高热、咳嗽等症状,
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接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