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尝试各种祛湿大法?专家提醒:祛湿别陷入误区

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

梅雨时节,空气中弥漫着湿闷的气息,众多人纷纷寻求“除湿”之策。然而,你知道吗?若祛湿方法不当,反而可能加剧不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专家提醒大家,祛湿需注重科学,并非人人皆宜。

祛湿误区案例

图片

美棠自梅季开始,便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大约在一周前,她寻至中医馆寻求治疗,得到了一剂“祛湿方”,此方中含薏米、赤小豆等草药。但服用数日后,她的病情并未好转,反而食欲更差,手脚变得冰凉,腹泻症状愈发严重,身体乏力感亦愈发明显。吴国琳主任经过仔细诊断,指出美棠的脾阳有所不足,体内湿邪作祟。因此,她决定采用寒凉渗利之法,力图驱除湿气。然而,这一举措却使得美棠体内的正气逐渐消散,身体变得更为虚弱,湿气问题反而愈发严重。

湿气的分类

中医将湿气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外湿,另一类则是内湿。外湿的形成多与长期居住在潮湿、寒冷的气候有关,这种环境容易让人感觉身体不适,全身肌肉酸痛、沉重,关节也会出现疼痛。这就像在南方梅雨季节,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感受。内湿与脾脏密切相关,其成因可能与体质先天不足、饮食不规律等因素有关,诸如饮酒过量等不良习惯。这些因素可能导致脾胃功能紊乱,进而引发水液代谢异常。具体表现为食欲减退、身体疲乏、舌苔厚且黏腻等症状。

湿邪与疾病的关系

人体内普遍存在湿气,但只有当湿气过于浓重,转变为湿邪,才会引发疾病。健康者的免疫系统足以抵御湿邪,但若体内正气不足,湿邪便更容易入侵。比如,在压力增大、过度劳累时,人体正气会减弱,此时湿邪便可能诱发多种疾病。

盲目祛湿的危害

自行尝试祛湿调理,存在较大风险。美棠的经历就是一个证明,她原本脾阳不足,却误用了寒凉祛湿的药方,结果病情不单没有好转,反而更加严重。吴国琳主任强调,祛湿不能忽视个人体质,盲目行动。湿邪不易彻底清除,还可能损害脾胃,使身体越发虚弱。不少人在没有专业指导下,自行使用拔罐、喝祛湿茶等方法过度干预,结果常常适得其反。

日常祛湿方法

日常祛湿,我们可以从饮食调整和运动加强两方面着手。饮食方面,要减少对生冷、油腻、甜腻食品的摄入,烹饪时可以加入葱姜,多吃一些对健脾有益的食材,比如山药、冬瓜皮、茯苓等。至于运动,慢跑、散步、跳绳等都是很好的选择,它们能帮助体内湿气的排出。运动应当有度,最好挑选早晚气温较为凉爽的时段进行,同时别忘了适时补充水分。

专家建议总结

湿气的来源有多种,自行祛除可能存在风险。最好的办法是调整饮食搭配和生活习惯,同时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吴国琳主任强调,若被湿气所扰,应当先咨询医生,了解自己的体质状况,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调养,这样才能保证祛湿过程既安全又有效。

亲爱的朋友们,梅雨季节到了,大家是否已经尝试过一些除湿的办法了?效果如何?不妨给我们点个赞,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同时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你们的讨论心得。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