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家常菜离不开调料!味精和鸡精区别在哪?致癌传言是真是假?

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

图片

图片

品尝一顿热乎乎的家常菜,对许多人来说,是极大的满足。但制作这样看似简单的菜肴,实则不易。它不仅要求食材新鲜,而且美味离不开调料的巧妙搭配。为了在调味与健康之间找到平衡,许多人开始用鸡精替代味精。那么,鸡精和味精之间,究竟有何不同呢?

谷氨酸钠构成了味精与鸡精的共同核心成分,其鲜味主要源自谷氨酸钠溶解于水后所形成的谷氨酸根离子。二者间的唯一差异在于,鸡精在味精的基础上额外加入了食盐、鸡肉以及其它调味料。

传闻指出,当谷氨酸钠被加热至120℃时,可能会生成焦谷氨酸钠,而此物质据称具有致癌风险,这一说法是否属实呢?

实际上无需忧虑,尽管名字中带有“焦”字,焦谷氨酸钠其实并不像其他焦化物质那样具有危险性,它并无毒性,也不会引发癌症。然而,当谷氨酸钠转变为焦谷氨酸钠时,其鲜味会消失。因此,无论是味精还是鸡精,都建议在菜肴即将出锅时加入。从健康的角度来看,这两种调味品并无优劣之分,完全是根据个人口味来选择添加。

既然这样,我们是否可以毫无顾忌地大量使用鸡精或味精呢?然而,需要提醒的是,在添加时一定要严格控制分量以及时间点。

许多老年人群因味觉功能减退和对食物风味的强烈追求,常常倾向于过量使用味精或鸡精。这种过量摄入谷氨酸钠的行为,会引起体内钠离子浓度的上升,而钠离子水平的升高与高血压的发病有着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对于中老年高血压患者来说,更应严格限制谷氨酸钠的摄入。

谷氨酸钠能够与血液中的锌元素相结合,这可能导致婴幼儿体内锌元素不足,进而影响他们的生长发育。因此,在婴幼儿食品中不宜添加味精或鸡精。

总体来看,在烹饪时适当地加入味精或鸡精对健康成年人并无不良影响,然而,若摄入过量的谷氨酸钠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政府舜耕街道办事处,则可能导致锌元素缺乏、钠含量过高等问题。鉴于此,婴幼儿、哺乳期的女性以及患有高血压的中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应尽量减少或避免食用含有谷氨酸钠的食品。

(作者为普陀区中心医院离休干部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