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男童幼儿园打水仗后持续发烧!病因成谜谁能解?

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

近期,一位来自安徽合肥的六岁男孩的母亲在社交网络上发帖寻求帮助,她提到孩子于6月16日在幼儿园参与了一场水战,翌日便持续出现高烧症状。尽管孩子在当地的多家医疗机构进行了检查,但病因始终未能明确。在本地医院的建议下,家长于6月27日将孩子转至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寻求更深入的治疗,最终确诊为感染了“狒狒阿米巴原虫”。

7月2日的下午,澎湃新闻的记者成功联系到了这位男童的母亲。她表示,目前孩子还在接受治疗。经过药物治疗,当天下午孩子的体温已经下降,不过行走时还是不太稳定。当天晚上,孩子还需要进行一次头部磁共振检查,目的是为了确定脑部是否有病原体感染。男童的母亲向记者透露,当天,她所在的医院邀请了包括张文宏团队在内的感染科专家进行会诊。目前,医生们正努力为我们寻找一种新型药物来治疗。另外,记者还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相关工作人员那里得知,该院确实接收了这名患儿,并且治疗工作正在进行中。

“狒狒阿米巴原虫”,亦称作“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或“巴拉姆希阿米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提到,“巴拉姆希阿米巴”是阿米巴原虫三大主要类型之一,该病原体倾向于通过皮肤上的微小伤口或吸入尘埃的方式逐渐侵入人体。所谓的“阿米巴原虫”,亦被称作“食脑虫”。

男童的母亲回忆称,6月16日那天,孩子在幼儿园参与了一场水仗游戏。翌日,孩子体温升至38℃,持续发烧。于是,家长带着孩子前往多家医院进行检查。最终,医生诊断孩子为“病毒感染”,但并未具体说明是哪种病毒所致。治疗过程中,医生主要给孩子开了退热和镇痛的药物。尽管如此,孩子的发烧并未得到有效控制,体温一度高达39.6℃。幸运的是,孩子并未出现昏迷的症状。6月27日,遵照当地医生的指导,家长决定将孩子转至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接受诊断。随后,在6月30日,通过病原微生物宏基因组检测,确诊孩子感染了“狒狒阿米巴原虫”。

关于感染途径的问题,男童的母亲表示“记不太清了”,她补充道,“平时孩子的身体状况一直不错,很少会感冒发烧。这次发病,除了在幼儿园里玩水仗,此前四月份他还在河边捉鱼,但我们并不清楚他究竟是在哪里感染了病毒的。”

图片

安徽男童的检查报告单。 受访者 供图

这并非近期出现的唯一一例“食脑虫”感染病例。在6月29日,澎湃新闻发布了一篇报道,标题为《五岁女童不幸感染“食脑虫”陷入昏迷,这种病原体究竟是如何侵入人体的?它的危险性究竟有多大?》。报道指出,一位来自福建厦门的家长在社交网络上寻求帮助,称其5岁的女儿在6月7日和6月14日进行了游泳和温泉浸泡活动,但到了6月22日,孩子开始出现头痛、低热和呕吐的症状。6月23日,孩子被送往医院,病情恶化,出现了抽搐,并陷入昏迷,随后被转入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到了6月27日,孩子被确诊为感染了“福氏耐格里阿米巴”,病情极其严重。

王新宇指出,“福氏耐格里阿米巴”与“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均归类于“阿米巴原虫”范畴。一旦福氏耐格里阿米巴病原体侵入鼻腔,便能顺着嗅神经深入大脑,从而诱发急性阿米巴脑膜炎互助县树人高级中学,其病情发展迅速。

上海市浦东新区疾控中心的官方微信公众号“疾控U健康”曾有一篇文章对“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进行了阐述:这种寄生虫广泛分布于淡水、土壤、淤泥、腐烂的植物以及尘埃之中。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原虫能够通过鼻腔途径侵入嗅神经上皮,亦或通过皮肤上的伤口进入人体。此外,它还可能通过器官移植等血液传播途径导致感染。相关研究表明,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原虫的感染几率实际上相当低,每百万次接触中仅有2.6例发生。因此,我们必须特别防范,确保儿童、AIDS患者等免疫力较低、体质较弱的群体不与该原虫接触。此外,还要注意避免在野外那些温暖且静止的死水中嬉戏,因为这些死水中可能藏有大量病原体。尤其是在身体有伤口的情况下,这一点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