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朝的医学专家陶弘景,将《神农本草经》中提到的“术”一分为二,分别称为白术和赤术,自此之后,白术和苍术的区分才得以确立。
国医大师颜德馨的父亲,即当代著名医家颜亦鲁,被誉为“茅白术先生”,此称号源于他擅长运用苍术与白术(合称“二术”),其经验堪称独到。在此,我将详细阐述“术”类药材的功效,并结合颜公的宝贵经验,奉献给广大读者。
《本经》谈“术”
《本经》将“术”归类为上等药材,并记载道:“术性味苦涩,性质温和。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肌肤坏死、痉挛以及黄疸等症状。此外,它还能止汗、清热、消食,并可用于制作药饵。长期服用,能使人身体轻盈,延年益寿,且能减少饥饿感。”
此处所提及的“术”并未区分白术与苍术,因此,关于“术”的性味与功效的描述,自然涵盖了白术和苍术两者。
陈修园在《神农本草经读》中提到,白术是调理脾胃的良药。他解释说,风寒湿三种邪气共同侵袭人体,导致痹症。其中,湿邪尤为关键。湿邪侵袭肌肉,会导致肌肉坏死;湿邪流注关节,会引起痉挛;湿邪郁结化热,会导致黄疸,热盛则发黄;湿邪与热邪相合,会导致自汗和发热;脾脏受湿邪影响,会失去正常的运化功能,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白术的功效在于祛除湿邪,因此被用来治疗这些病症。
尽管陈氏的研究对象是白术,然而他所引用的资料源自《本经》的原文,因此他所阐述的内容同样涵盖了苍术的药效。
白术饮片(图片来源:药用植物图鉴微信)
陶弘景谈“赤、白术”
梁代陶弘景将“术”划分为白术和苍术石家庄市神兴小学,这一分类方法起源于他的时代。他的著作《本草经集注》是《本经》最早的注释版本。在这部书中,陶弘景将药物细分为玉石、草木、虫鱼、禽兽、果菜、米食以及有名未用等七类,这一分类方法在药物学领域实现了突破和创新。
陶氏将“术”这一植物分类为草本植物。《本草经集注》中记载:“术分为两种,一种为白术,其叶宽大且带有绒毛,根部味道甜美但油脂较少,适合制作丸剂和散剂;另一种为赤术,其叶细小且无枝桠,根部味道苦涩但油脂较多,适合用于煎药。”此处所提及的“赤术”,实际上指的是苍术。
苍术以出于江苏茅山者为佳,故又称茅术或茅苍术。
北宋时期,寇宗奭在其著作《本草衍义》中首次将苍术单独列出一条;而南宋的施发在《续易简方论》中则对白术与苍术的功效进行了明确的区分:白术质地肥厚,味道甘甜,甘味能入脾,具有缓和并滋养气机的功效,适合用于养气调中;苍术质地较薄,味道辛辣而强烈,辛辣之性能够走散气机并发散在外,适合用于治疗风湿病。
明代时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白术味道甘甜,略带苦味,性质温和。而赤术则是甘中带辛,味道浓烈,性质温热且干燥。”
至清代,黄元御在《玉楸药解》中提到:“白术具有守而不走的特性,而苍术则是走而不守。因此,白术擅长于滋补,苍术则擅长于行散。在消食、纳谷、止呕、止泄等方面,苍术与白术的功效相似,但在泻水、开郁方面,苍术则独占鳌头。”
由此可见,自北宋时期结束至明清时代,白术和苍术在各类文献记载中的表述已经相当明确。
“茅白术先生”
民国初期,江苏常州的孟河镇涌现了一群声名显赫的医学专家。他们以费伯雄、马培之、巢渭芳、丁甘仁等人为核心,被誉为“孟河学派”。在这群人中,费伯雄尤为杰出,他用药讲究轻巧平和,疗效显著。他曾言:“世间并无什么神奇之术,唯有平淡之道,平淡到极致,方能成就神奇。”(出自费伯雄《医醇剩义·序》)
1880年春,14岁的丹阳少年贺钧字季衡,成为马培的弟子。跟随师傅六年,贺钧于20岁那年开始独立行医。他性格沉稳,态度温和,医术精湛,诊断准确,治疗有效,因此声名远播,声望日隆。
贺钧的得意门生是颜亦鲁,颜亦鲁的父亲正是享有国医大师之称的颜德馨。颜亦鲁在临床中常常遇到湿热杂病,诸如湿温、伏暑、春温、风湿、暑湿、秋温、冬温等。面对这些湿类疾病的治疗,颜亦鲁在深入研究前人经验的过程中,找到了一种解决方案。这种方法包括采用透解、辛开、护阴、温阳等多种手段。
据史料记载,宋代著名医家许叔微在青年时期不幸染病,每晚入睡前必饮酒精,时常感到胃部空空如也,伴有胁部疼痛,食欲大减。经过十天半月,他开始呕吐出苦涩酸味的胃液。夏季时,他仅右侧身体出汗,左侧却无汗,此乃一种难以言表的奇异病症。许叔微违背了“医者不医己”的传统观念,自认为病症源于“湿邪阻遏胃气”。据此,他遵循“用药需精”的原则,以苍术为主要药材,配以一斤苍术粉、十五枚大枣和半两生麻油,精心研制成小丸。起初每日服用五十粒,随后逐渐增加剂量,增至每日一百至二百粒。经过数月的坚持服用,他的怪病逐渐缓解,最终得以康复。
这则病例让颜亦鲁深思不已,在随后的湿病治疗过程中,他几乎每次都会选择使用苍术。脾胃通过薄膜相连接,位于人体的中央,而土地则喜欢温暖和香气,苍术正具有这样的香气,其味道辛辣且性质温和,特别适合作用于脾胃两经,药效与病症相吻合,气味也与人体相协调,因此只需一味药就能达到显著的疗效。
颜亦鲁深信,在祛湿药物中,苍术占据首要地位,然而白术同样不可或缺。他广泛将“二术”应用于内科、妇科、儿科以及外科等多种疾病的治疗,甚至抑郁症的治疗中也常常用到“二术”。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们赠予他一个尊称:“茅白术先生”。
颜亦鲁特别推崇的健脾疏肝饮,以苍白术为核心,疗效显著。该方由苍白术9克、桂枝3克、茯苓9克、厚朴6克、郁金6克、木瓜6克、谷麦芽各12克、姜半夏9克、青陈皮各6克、生甘草6克组成。方中融合了苓桂术甘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和平胃散等经典药方。此方适用于治疗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病症,具备健脾燥湿、疏肝理气的多重功效。笔者曾应用于数例慢性肝病,疗效如期。
苍术饮片(图片来源:药用植物图鉴微信)
对“二术”之发挥
1962年,颜德馨不幸患上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其转氨酶水平飙升到500U/L。尽管连续采用葡萄糖和激素冲击疗法进行治疗,病情却未见任何改善。他的身体出现浮肿,吐出白色的泡沫痰,体重也从原本的130斤猛增至165斤。
在紧急关头,他赶往南京寻访了自己的父亲颜亦鲁。颜亦鲁诊断出他的脾土功能失调,无法滋养肝木的生机,于是采用土壅侮木的治疗方法,开出了五苓散加苍术的药方。经过一个月的治疗,他的浮肿逐渐消退,痰液也消失了,胃口明显好转,面色也变得红润起来。
后以苍术一味,研末吞服,体力大健,后从未复发。
颜德馨承袭父亲的经验,对苍术和白术的运用更加纯熟。在治疗慢性疾病时,他常常运用白术来健脾益气,以及苍术来燥湿除邪。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他习惯性地加入“二术”,以此激发生化功能,恢复衰颓之态。
在治疗内脏下垂、低钾症等病症时,采用补中益气汤配合“二术”往往能迅速见效;在治疗虚劳病的过程中,常在大补气血的方剂中加入“二术”,这样患者服用后不会出现中满的副作用;针对痰饮病,通常在方剂中加入“二术”,以促进痰饮的代谢;对于因痰饮壅盛引起的耳源性眩晕,常常使用苍术与泽泻汤结合,以达到治疗效果。
对于气虚夹杂湿邪的患者,通常将苍术与黄芪搭配使用;若湿热症状严重,同时损伤了胃阴,则宜将苍术与玄参、石斛、麦冬等药材共同配伍;在肝阴不足且伴有湿邪的情况下,若出现目昏和便秘等症状,可以采用苍术与黑芝麻拌炒的方法。此外,还提到在夏季服用苓桂术甘汤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哮喘。
颜乾麟,作为颜氏中医的第三代传人,在谈及个人经验时透露:“不少患者跟随我治疗已达四五年,甚至七八年之久。按照常理,长期服用中药本应引起反胃,然而,他们服用我所开的药方,却从未有过这样的不适。我的独门秘诀,就在于药方中加入了苍术这一药材。”
他嘴角上扬,轻声说道:“苍术堪称颜家的无价之宝。”换言之,颜家便是那苍白二术在尘世间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