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医生借科普敛财,炮制灰色产业链,究竟谁之过?

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

赖芳杰

央视新闻报道,多个部门接连揭露了“网红医生”以医疗科普为幌子谋取私利的丑恶现象。这类打着“三甲名医”“中医世家”旗号的账号,在短视频平台上散布夸大疗效的养生知识,虚构治愈案例,吸引患者注意后,便利用“独家秘方”“线上咨询”等手段诱使患者进行线下高额消费。

某中医医院的接诊医师仅通过舌诊便开出价值3268元的中药处方,并宣称患者的脉象终身固定,无需再次就诊。更为隐秘的是,一些团队利用AI换脸技术和编排好的诊疗直播,冒充医生身份在线开药,每次收费竟高达3000元。

传播污秽物品牟利案例__传播淫秽物品牟利案例

这种将医疗专业知识与商业营销紧密结合的做法,已经构筑起一条“科普吸引流量—私域转化客户—高价实现盈利”的灰色产业链。医生的白大褂变成了营销的工具,中医的“望闻问切”被简化成了5分钟的快速诊断流程三门峡市农机农垦发展中心,公众对医疗行业的信任根基受到了严重破坏。一些患者轻信网红医生的推荐,导致错过了正规的治疗,甚至家财散尽。尤其是老年人群,更是成为了主要的受害者。

切断黑色与灰色产业链,需各方共同努力,需监管部门的严厉打击、从业人员的道德坚守,以及广大民众对健康知识的深刻认识。国家卫生健康部门警示,此类行为严重违背了互联网医疗诊疗及广告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醒大家切勿轻信,以免上当受骗。依据相关法规,患者必须先在实体医疗机构进行首次就诊并确诊,方可通过具备合法资质的互联网医院进行后续复诊。

接下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携手相关部门,增强对网络健康科普乱象的整治行动。社交平台需借助技术手段,揭穿虚假信息的伪装,运用人工智能内容识别技术来甄别不实科普内容,并设立医疗账号的禁止名单。目前,浙江等地区已开始尝试将医疗机构官方网站与短视频平台的数据实现互通,对违规账号进行即时撤除。另外,还可推广医疗内容制作者的身份验证和收入公开制度。借鉴药品集中采购的成功做法,对网络医院中的药品定价实施深入监管。同时,医疗防骗知识的教育也应当成为国民健康教育的组成部分,例如上海浦东新区开展的“银发数字素养提升工程”试点项目,通过情景剧的方式进行教学,辅助老年人辨别“特效药”的虚假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