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普遍认为,p-tau217数值的上升与阿尔茨海默症存在关联,但《Brain Communications》杂志在2025年6月7日发布的研究发现,新生儿的p-tau217含量竟然是老年患者的两到三倍。这一显著差异,让人们对这个指标有了全新的认识。
重大发现
瑞典哥德堡大学携手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等机构,共同进行了一项涉及多个中心的科研工作。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采用了高度灵敏的血液检测手段,对来自不同年龄段共计462名个体进行了p-tau217水平的检测。结果显示,新生儿的这种标志物含量明显较高,甚至超过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水平。
Tau蛋白特性
脑内含有Tau蛋白,这种蛋白对于维持神经元结构的稳定性起着关键作用。在正常状态下,它能够保持神经元的正常形态和功能。然而,一旦tau蛋白发生异常磷酸化,转变为p-tau,它就很容易聚集成团,最终引发神经纤维缠结的形成。p-tau217是指tau蛋白在苏氨酸第217位发生磷酸化反应后形成的产物,这一产物普遍被认为对阿尔茨海默病有较高的敏感性,并且可以在疾病发展的早期阶段通过血液检测到。
新生儿现象
新生儿大脑中,p-tau217这种关键的病理性蛋白含量异常增多,这仿佛是在刚从沉睡中醒来的大脑中发现了“阿尔茨海默病的特征分子”。然而,让人惊讶的是,新生儿并未显示出神经退化的迹象,且并未形成病理性缠结。这一发现与我们的常规理解大相径庭,为后续研究开辟了全新的路径。
机理探寻
观察14位早产儿的研究发现,在他们出生后的前100天里,体内p-tau217的水平会逐渐下降,最终接近正常成年人的水平。这一现象提示我们,人体可能具备一种自我调节机制。在生命的早期阶段,这种机制能够使tau蛋白保持高度活跃,促进大脑的成长;随后,它会自动关闭这一机制,防止tau蛋白发生病理性聚集。这一发现揭示了tau蛋白的磷酸化现象与生物体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有着紧密的联系。tau蛋白的磷酸化现象与生物体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紧紧相扣。
研究意义
这项研究对长久以来的看法提出了质疑,那就是“p-tau217水平的增加就预示着神经退行性病变的必然发生”。实际上,在脑部受伤、缺氧等病症中,p-tau217的水平也会出现暂时的升高。这表明生物标志物并不总是疾病直接的体现,它们还可能与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有着某种联系。在婴儿的成长阶段,p-tau217或许对神经元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未来展望
若能说明新生儿体内p-tau217含量虽未出现病变,却拥有抑制聚集的内在机制,那么或许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机制的反向作用,在老年人治疗中尝试应用。这一发现为tau蛋白病变治疗方法的创新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还需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众多未知的难题和挑战。
阅读完这篇文章,你可能会这样思考:新生儿的这种与生俱来的抗聚集能力,是否有可能成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关键因素?不妨点个赞,将它转发给更多人,同时我们也期待听到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