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藏高原的高山之巅,众多海拔达数千米的湖泊边缘,竟意外地发现了未被世人知晓的微小生物。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的研究小组,他们所发现的这一种全新的藻类,为我们开启了探索微观世界的新篇章。
全新藻类的发现
2025年6月11日,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以及eDNA工程中心的张玮研究团队,在《植物钥匙》期刊上公布了一项重要发现。这个发现来自四川稻城海子山保护区的从前措地区。论文的主要作者是2023级硕士研究生姜雨菲,张玮教授担任了通讯作者。在“生命寻宝”行动中,他们成功识别了一种全新的藻类,这一成果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主角:从前措舟形藻
我们这次发现了叫做“从前措舟形藻”的物种,这个物种属于硅藻门下的舟形藻属。硅藻以其独特的透明感和光泽著称,被誉为“玻璃建筑师”和“水中钻石”,其细胞表面能够形成精美的硅质外壳。这是“从前措舟形藻”首次在全球范围内被记录,它丰富了硅藻家族的成员,也让我们对这类生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微观形态特征
在光学显微镜的放大作用下,我们观察到措舟形藻的壳面在1000倍的放大倍数下,呈现出线性至线状披针形的特征;中间部分略微宽阔,两端则呈现出圆润的轮廓。中轴区域相对狭窄,呈线性排列,中央区域较小,形状近似椭圆形。壳缝部分直线延伸,而在远端,壳缝呈现出钩状,一直延伸至壳面的边缘。内壳面的中央结节区域,纵向部分有半披针形的增厚。线纹呈现出放射状分布,而孔纹则是沿着纵向排列,它们的密度都相对较大,形态上既特别又十分细腻。
放大后的真容
放大后,原本的船形硅藻外壳显得如同精致的微型雕刻。它的边缘“缝隙”处点缀着细小的钩子,结构既精致又繁复。这样的精细构造让科学家们感到惊讶,为硅藻形态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样本,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硅藻的微观特性。
特殊的生存环境
往昔,措舟形藻的栖息所在青藏高原东南端的措湖,湖面碧波荡漾,电导率极低,几近于无污染。它紧邻湖畔的沙石之上,与绿藻、蓝藻共生,形成了一种高寒湖泊特有的“微型地毯”。在这样的严酷环境中,它的生存之道彰显了其非凡的适应能力。
发现的重要意义
先前发现措舟形藻具有重大价值,这一发现令人惊叹,揭示了生命多样性的丰富,使我们认识到高原湖泊亦能孕育独特的生命形式,这更新了我们对青藏高原水生生物多样性的理解。而且,措舟形藻作为环境的“活指标”,由于硅藻对环境变化反应灵敏,研究它对于我们监测和评价青藏高原水生态的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你认为研究如舟形藻等新颖生物,它们在哪些方面或许有着重要的意义?我期待你的点赞、分享,还有你宝贵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