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揭露了一些网络知名医生的不当行为,这一现象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这些不当行为不仅损害了患者的健康,还严重扰乱了医疗行业的正常运行秩序。这些问题亟需得到妥善解决。
线上问诊乱象频发
记者经过调查发现,短视频上存在众多已认证的医生账号。记者化身为患者,依循那些网红医生的建议前往医院就诊,然而医生却告知“脉象终身不会有任何变化”。此外,部分网红医生在网络上仅需几分钟便开出了一份价值超3000元的中药处方。这些医生只顾个人利益,对医疗规范视而不见,随意给出诊断和开具药方,将网络咨询服务当作赚钱手段,严重侵犯了患者的合法权益。
剧本式科普无意义
众多知名网络医生借助MCN机构的脚本,制作了许多内容夸张的医疗节目。这些节目虽然吸引了大量观众,却未能帮助公众正确了解医疗知识。他们过于追求点击量,忽视了内容的品质,导致许多有价值的医疗科普信息被忽视,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科室违规乱象丛生
医院检验科里有些地方不够清晰,有些员工在社交平台上私自承接了业务。他们没有详细了解患者的全部病史,也没有进行必要的临床检查,就擅自解读了报告并收取了高额费用,甚至还宣称“一份报告就能确诊疾病”。这样的行为严重违反了医疗规范,导致许多患者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让人感到非常痛心。
违规代价患者承担
患者家属坦言,他们过度信任了对错误报告的分析,因此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那些不具备相应资质的人所犯的错误,直接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了威胁。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换来的却是错误的诊断,这不仅延误了病情的治疗,还可能对生命造成危害,这一现象凸显了监管不力的严重后果。
地方出台应对清单
5月16日,四川省卫健委与网信办共同发布了《四川省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试行)》。该清单详细罗列了诸多被禁止的行为。它清晰划定了公务与个人行为的界限,对人工智能在内容生成中的应用进行了约束,并严禁了未注明出处、含有虚假或错误信息的行为。此举为互联网医疗科普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监管力度仍需加强
为了有效控制网红医生的不当行为,仅依靠地方性的名单是远远不够的。相关部门必须增强监管力度,健全法规体系,确立违规行为的惩罚准则,并且构建起持久的监管体系。此外,还应当强化医生的职业道德培养,使他们深刻认识到肩负的职业责任。只有从多个角度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净化医疗行业,保障公众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