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江,贵州的一座小城,近期成为了许多人心中最牵动心弦的名字。在短短三天内,它仿佛遭受了天降巨量的雨水倾泻,总共接纳了高达六点六亿立方米的雨水。这个数字或许难以直观理解,但如果换一个比喻,那便相当于四十六个西湖的水量,自天而降,猛烈地冲击着这座三江交汇、地形狭窄的城市。
暴雨突然袭来,恰逢一人步出超市,瞬间洪水便漫至脚踝;另一人清晨醒来,却发现爱车浸泡在街心,家中年迈的母亲在屋内惊呼“水进屋了!”还有不少老人与孩童,身着拖鞋在及腰的洪水中步履维艰,情绪被洪水所裹挟石家庄市神兴小学,一时间竟无法哭泣出声。
身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在关注灾情进展之际,亦深切体会到洪水背后所隐藏的情感浪潮。人们常认为,真正的伤害源自于财产的流失、住所的破坏,然而心理上的影响往往更为深刻且持久。诸如“下一次洪水会不会更严重?”、“我还能否平静入睡?”这类疑问,如同洪水退去后,仍在内心深处涌动。
受灾者在接受采访时纷纷表示,洪水涌来速度极快,仿佛在追逐着人们。这样的描述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于灾难的典型认知:我们仿佛被追赶,对局势失去了控制。这种“无力感”成为了心理创伤的重要诱因之一。当人们面临无法控制的灾难时,他们往往会本能地陷入“战斗-逃跑-冻结”的应激状态。有的人竭力抢救自己的财物,有的人则呆坐在屋顶上,显得无所适从,还有的人甚至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些,都不奇怪,也不该被责备。
我清晰记得,有一位访客曾向我讲述,她自驾途中遭遇了泥石流灾害,那之后长达三个月的时间,她每晚都必须依赖灯光入睡。她并非因恐惧黑暗而开灯,而是担心再次经历那种被吞噬的恐惧。类似地,洪水不仅摧毁了街道和车辆,更在无形中侵蚀了人们的安全感。这种冲击往往在不经意间遗留了诸多不良影响,诸如难以入睡、噩梦连连、情绪易怒、突如其来的惊恐反应,甚至让人不愿提及“洪水”这一词汇。
此刻,我们最需要的并非硬撑着说“我无恙”,而是有人、有段时光,让我们得以倾诉、流泪,甚至保持沉默。有时,坐在一辆可以充电的应急车辆旁边,与邻居简短地交谈几句“你家情况如何”,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对话,实则是一种心理上的慰藉,是灾后心理创伤自我疗愈的关键环节。
自然,即便我们未能亲临现场,亦非完全的旁观者。每一次点赞、每条留言、每一次转发,都为他们的心中种下了“未曾被遗忘”的信念之种。当人们面临灾难,最令人畏惧的往往并非眼前的洪水,而是灾难过后那份孤立无援的境地。若他们得知,远方的陌生人正关注着、祈祷着、给予着支持,哪怕只是一行简短的文字,也能为受伤的心灵带来温暖。
我们有能力做得更加广泛:向亲朋好友普及灾后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助力心理援助热线的发展,广泛传播权威公益组织的救援资讯……每一项举措,都承载着一份细腻而坚定的关怀。
写至此处,或许你也会心生疑问:面对如此巨大的灾难,我们的关怀是否真的能起到作用?我想向你明确,答案是肯定的。就如同水滴汇聚成浩瀚的海洋,我们每一次的关心、理解和表达,都能凝聚成一道坚固的内心防线,守护着他们。
若你已阅至此处,恳请不妨点赞支持,留下你的美好祝愿,亦或慷慨地将此文分享给更多的人,以便让更多的人得以目睹。让我们携手,共同为受灾之人的“心灵”家园提供坚实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