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朱栋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这一国际权威期刊上,发布了一篇题为“用于监测糖尿病难愈性伤口微环境的粘度激活可逆荧光探针”的研究论文,为“血瘀”状态下的高粘度微环境提供了定量检测的新方法。
中医中的“血瘀证”是多种慢性疾病(诸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并发症、妇科病症等)的关键病理节点,其特征是血液流动受阻。这一现象与西医所描述的血液或体液粘度异常增加、微循环受阻有着紧密的联系。尽管如此,传统中医在辨证时主要依赖医生的主观经验,而现代医学在活体或细胞层面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政府舜耕街道办事处,尚无实时、精确评估“血瘀”状况(例如局部粘度)的技术手段,这无疑对精准诊断和高效药物筛选造成了阻碍。继在《化学工程期刊》2023年第464期发表关于通用型癌症微环境粘度诊断探针CBT-Q的成功设计制备研究之后,团队再接再厉,又研发出可逆近红外探针N-ACT-Q,两项技术相结合,构建了“微环境粘度定量工具箱”。
探针利用分子旋转受限的原理,在癌细胞及糖尿病高粘度微环境中,能够特异性地引发近红外荧光。其检测粘度的范围可逆变化,从0.98至776 cP不等。此外,178纳米的斯托克斯位移显著超越了生物背景的干扰。双探针均能进行超长时间段的监测(N-ACT-Q追踪细胞线粒体粘度可达40小时,而CBT-Q则能持续监测至72小时),同时还能进行体液的无创诊断:CBT-Q能够依据血浆粘度的差异准确地区分出早期和晚期的肿瘤小鼠,而N-ACT-Q则能够直接测量糖尿病患者的血液粘度异常情况。研究不仅阐明了糖尿病伤口中高粘度现象与N-钙粘蛋白/EMT分子途径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为癌症和“血瘀证”两种疾病构建了一个共同的微观病理观察标准。
该技术为中医药“血瘀证”研究带来定量精准工具。研究者运用N-ACT-Q技术对药物治疗成效进行实时跟踪,精确评估活血化瘀类中药的功效:以丹参为例,其关键成分丹参酮IIA在治疗糖尿病伤口后的第四天,探针发出的荧光强度显著下降了1.59倍,这一结果从客观上验证了其显著降低局部血液粘稠度的效果;此外,伤口的愈合速度也提高了2.16倍,治疗效果得到了直观的证实;而CBT-Q技术则开创了“一针验血”的诊断方法,通过血浆粘度的荧光成像技术,能够无创地识别活体肿瘤中高粘度的微小环境。通过高时空分辨率技术,对中医药“活血化瘀”理论进行机制解析,并对其疗效进行综合评估,从而实现机制阐释与疗效评价的紧密结合。
付文娟博士研究生担任了两篇论文的首位作者,而朱栋教授则是论文的通讯联系人。南京中医药大学作为首要的通讯机构。此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82274219)以及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一流学科开放项目(编号:ZYXPY2024-004)的资金支持。
论文链接:
研究指出,该文献通过引用上述DOI链接,详细探讨了特定领域的创新成果,并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评估。
该文献的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为https://doi.org/10.1016/j.cej.2023.142521,用以区分和定位该篇论文。
该网页链接指向南京中医药大学官方网站,发布于2025年6月21日,内容涉及相关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