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三伏天长达40天!高温高湿成健康隐形杀手?

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

图片

小暑与大暑之际,仿佛天地间都在蒸腾烹饪。一年中最难忍受、最为“凶险”的三伏时节,已然揭开了序幕。2025年的三伏天,从7月15日初伏开始,25日进入中伏,14日迎来末伏,直至24日才宣告“出伏”。这长达40天的酷热“持久战”,你的身体是否已做好了准备?

急诊室内,高温导致晕厥的老人、腹泻不止的孩童、心慌胸闷的中年患者……盛夏酷暑宛如无形中的压力检测器,悄无声息地考验着每个人的健康底线。

三伏天:为何高温高湿成健康"隐形杀手"?

三伏天的可怕,远不止是"热"那么简单:

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汗液无法正常排出:空气中的湿度常常超过70%,导致汗液难以蒸发,进而使得身体的散热功能接近极限,体温调节中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代谢过程加快,身体负担随之增加:在高温环境下,人体基础代谢率急剧上升,就好比发动机长时间高速运转,这给心脏和循环系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水分逐渐减少,电解质出现不平衡:在人们不经意间,大量水分以及钠和钾元素通过汗液流失,而头晕和乏力仅仅是这一状况初期的警示征兆。

寒意侵袭,脾胃受损:冰镇的饮品、空调的冷风虽能带来一时的舒适,却使得肠胃血管急剧收缩,进而导致消化功能出现严重失调。

图片

三伏天的“高温刺客”:这些疾病必须警惕!

1. 热射病:比中暑更可怕的“隐形杀手”

重症中暑即热射病,其关键症状表现为体温超过40摄氏度、意识不清、发生痉挛、不出汗以及多个器官功能衰竭。该病的死亡率可高达50%。建筑工人、交通、老年人和儿童属于高风险群体。紧急救治的黄金时段仅有10分钟,必须迅速将患者移至阴凉地带,采取冷水喷淋、湿毛巾擦拭等方法进行降温,同时拨打120求助。务必注意:对于昏迷不醒的患者,切勿强行灌水,以免引发窒息。

2. 心脑血管“爆雷”危机

气温攀升会引起人体水分流失和血液变得浓稠,这可能会引发心肌梗塞或中风。研究资料表明,气温每上升一度,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就会增加0.5%,而死亡率则会上升2.1%。在早晨6点到10点以及从空调房间步入高温室外环境时,风险尤为显著,特别是对于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来说,必须提高警惕。

3. 胃肠炎:细菌“狂欢”的温床

三伏时节,细菌滋生速度加快,隔夜菜肴、凉拌食品以及冷饮极易引发急性肠胃炎。泡发时间超过四小时的木耳、隔夜冷藏的凉菜以及未完全煮熟的海鲜,均可能成为严重的污染来源。刘芳医生特别提醒,剩余的菜肴应在常温下存放不超过两小时,海鲜则必须确保彻底煮熟。

图片

身体求救信号:三伏天里的健康红灯

别忽视身体在酷暑中的无声呐喊:

中暑预警信号显现:患者可能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伴随大量出汗或无汗现象,心跳加速,体温急剧上升邢台市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中心,严重时甚至可能超过40℃,并伴有意识模糊。此情形属于紧急医疗状况!

肠胃不适:食欲显著下降、腹部膨胀伴随疼痛、腹泻或便秘现象频发——所谓的“冰箱综合症”、“空调综合症”正在悄悄蔓延。

心血管状况紧急:患者会感到胸痛、心悸、呼吸急促,视线模糊,尤其是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他们此刻病情波动的风险显著增加。

情绪失控,感到莫名的烦躁不安,注意力变得模糊不清,容易动怒且冲动,这一切都是因为高温正在对你的神经系统造成侵害。

皮肤面临诸多挑战:痱子、日光性皮炎、真菌感染等问题频发,而潮湿闷热的气候条件则为这些皮肤病提供了滋生土壤。

图片

三伏天生存法则:科学应对40天"烤"验

1. 防暑降温:智慧比硬扛更重要

躲避酷热阳光:在上午十点至下午四点间,除非万不得已,否则请尽量待在室内。若需外出,请务必佩戴宽边帽、太阳眼镜,穿上防晒服,并涂抹SPF30+以上的防晒霜。

合理利用空调设备:将室内空调温度设定在26至28摄氏度之间较为适宜,同时注意避免空调冷风直接对着人体吹拂。应当定期打开窗户进行通风,以预防“空调综合症”的发生。

物理降温方法多样,如以温水轻拭全身、在手腕和颈部进行冷敷,这些方法相较于直接冲冷水澡,不仅更为安全,而且效果更佳。

2. 智慧饮水:喝对水才能真解渴

适量分次,定时定量:每过一小时便主动饮用100至200毫升的水,切勿等到感到口渴时才开始补充水分。

温开水最为适宜,因为它能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同时,可以适量饮用含有电解质的饮料,比如淡盐水、绿豆汤或是柠檬水。

远离“利尿刺客”,诸如浓茶、咖啡、碳酸饮料以及过多的甜饮品,这些都会导致身体水分迅速流失。

3. 饮食调理:给脾胃"减负赋能"

以清淡为原则,注重营养搭配:应当大量摄入新鲜蔬菜和水果,如冬瓜、黄瓜、丝瓜、番茄和西瓜,以及豆制品和鱼类;同时,应减少油腻和辛辣食物的摄入。

适量承受苦涩与酸味:苦瓜与莲子心有助于清热解毒;酸梅汤、山楂以及醋能够生津止渴,增进食欲,促进消化。

食品安全至关重要:必须坚决将剩余饭菜弃置,严格做到生熟食材分离,确保海鲜彻底烹饪至熟透,以防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4. 起居有常:顺应天时的养生之道

保证“子午觉”质量:每晚11点前上床休息,午后进行20至30分钟的短暂休息,错开气温最高的时段,以恢复体力。

运动需讲究时机与力度,适宜在清晨或黄昏气候凉爽的时段进行如散步、太极、游泳等轻柔的运动。运动后大汗不止时,应避免立即进行冷水淋浴。

情绪需“静养”,可采取聆听音乐、进行冥想、阅读等手段以维持内心平和,"心静自然凉"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有着科学依据。

图片

特别守护:脆弱人群的三伏天防护攻略

1. 老年人:常备防暑药品,监测血压血糖,避免独自外出。

婴幼儿应穿着透气的棉质服装,经常洗澡以预防痱子,同时要密切留意他们的体温和精神状态。

户外工作者需确保:单位需供应充足的防暑饮料和休息区域,严格执行轮岗机制,并配备必要的急救药品。

慢性病患者,尤其是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持续用药,同时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一旦感到不适,应立即前往医疗机构就诊。

三伏天气虽然炎热,然而只要我们掌握了科学的养生之道,就能将那高温带来的威胁转化为对健康的促进。在炎炎夏日里,若能学会倾听身体的呼唤,并运用科学手段为健康构建一道防线,我们便可以轻松度过这长达40天的酷热考验。待到夏日即将结束之际,我们便能享受到那份源自内心的清凉与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