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科普爆火,乱象丛生!专业与流量的博弈谁能赢?

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

图片

医生们陆续涉足短视频行业,这种现象愈发常见,与此同时,大众获取医疗信息的渠道也在不断转向社交媒体。然而,这一潮流背后既有专业科普的成分,同时也隐藏着不少问题。

图片

医生涌入与科普热潮

当前,短视频行业正迅猛发展,众多医生纷纷离开诊疗室,开始在镜头前传播健康知识,加入健康科普这一新兴领域。《2024抖音健康年度报告》显示,该平台在当年吸引了超过一万人次的医疗科普创作者,他们发布了近三百七十万条科普视频,这些视频在一年内收获了三十亿次点赞,热度可见一斑。许多医生希望通过网络平台,向公众广泛传播健康知识。

非专业言论问题

一些医生为了在流量竞赛中引起关注,越界发表超出自己专业范围的意见。他们制作的内容已从医学知识的普及变为讨论热门话题、心灵鸡汤等,似乎成了无所不知的知识分享者。这样的行为不仅对医学知识的严谨性构成了挑战,还对医生的职业道德提出了质疑。

伪科学泛滥状况

短视频平台上充斥着众多虚假的科学信息,这让许多从事医疗科普的专家感到非常失望。在电商平台上输入“医学科普”等关键词,便能轻易找到提供视频制作、代写演讲稿等服务的广告,价格也清晰标注。这些所谓的医生所制作的科普内容,不仅内容极其相似,就连使用的脚本也几乎一样,无论是画面还是选题都显得单调无趣。

MCN 机构影响

一些MCN公司因商业目的加入医生科普活动,他们承担起话题的安排和剧本的编写。若医生在脚本的真实性和专业性上不够细致,就可能变成机构的“读稿者”。这种状况使得大量科普资料失去了应有的专业性和严谨性。

商业化变现手段

某些医生凭借科普知识的积累赢得了人气,成为了网络红人,进而他们选择了彻底的职业转型。他们把追随者引入微信群或QQ群,通过较为隐蔽的手段推销商品或带货。有的医生甚至选择离职,成为网络名人,借助公众对医生的信任来获取商业利益,导致科普和公益的初衷逐渐被遗忘。

规范科普秩序

保障医疗科普的规范化管理,促使科普活动重返其公益本质,这一点极为关键。相关部门必须对相关领域保持长期关注,并实施精准策略。此外,医生们还需具备社会责任,对医学知识持有敬畏态度。我们要防止社交媒体沦为医药广告的传播渠道,防止医生们成为追求流量的牺牲者。

如何确保短视频平台上医疗科普内容的规范性,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想法,同时,也请您为这篇文章点个赞,并帮忙转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