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癌症治疗过程中,肿瘤转移的问题一直难以得到有效解决。近期,病理学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揭示了肿瘤内部的神经与癌症扩散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若能对这些神经进行消融处理,或许能有效遏制癌细胞的扩散。那么,癌细胞与肿瘤内的神经元之间,究竟是通过何种代谢调控机制相互作用的?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深入探讨这个话题。
癌症研究重要发现
2021年,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实现了重大突破,他们揭示了癌细胞如何通过细胞间的纳米管道,窃取免疫细胞的线粒体。这种行为不仅提升了癌细胞的活性,还降低了免疫系统的功能。然而,关于癌细胞及肿瘤内部是否拥有类似的代谢调节机制,以往的研究相对较少。这一未知的科学领域吸引了众多科研工作者投身其中,寻求答案。
癌细胞代谢变化
神经组织一旦被移除,癌细胞的能量代谢普遍出现了下降趋势,尤其是三羧酸循环的抑制作用特别明显。与此同时,当神经元与癌细胞共同培养时,神经元的线粒体数量显著增多,而癌细胞的线粒体代谢功能也有所增强。鉴于线粒体在细胞间的转移现象较为普遍,研究者推测神经元与癌细胞之间可能存在线粒体的转移现象。
线粒体转移证实
研究人员运用荧光标记技术确认了线粒体能够从神经元移动到癌细胞。他们还观察到神经元和癌细胞之间存在隧道纳米管。若能抑制这些纳米管的形成,便可以有效地遏制线粒体的迁移。在比较不同细胞将线粒体转移到癌细胞的能力时,实验结果表明神经元的转移效率尤为突出。
体内追踪线粒体
为了探究生物体内线粒体的移动路径,科研人员培育了一种含有eGFP报告基因的小鼠神经元。这种基因能精确地追踪线粒体的位置。经过流式细胞术的检测,我们观察到在部分原发肿瘤的癌细胞中,eGFP信号显现。这一现象与线粒体从神经元迁移到癌细胞的过程相吻合。研究发现,对前列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样本进行深入分析,科研人员发现,紧挨着神经的癌细胞内,线粒体的数量明显增多。
癌细胞功能分析
利用MitoTRACER系统对癌细胞是否接受线粒体进行了功能性的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尽管在体外实验中未发现侵袭力的增加,然而在体内异种移植的实验模型中,那些接受了线粒体的“绿色”癌细胞,其转移能力相较于那些未接受线粒体的同类细胞,明显得到了加强。此外,对来自人类的乳腺癌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测也验证了这一事实,结果显示,发生转移的细胞内线粒体的数量明显增加。
线粒体转移与癌症转移
实验结果显示,神经-癌细胞线粒体转移现象中,原发肿瘤中携带有线粒体的“绿色”癌细胞所占比例是5.4%。而在肺部的转移灶中,这一比例上升到了27.3%,而在脑部的转移灶中,这一比例更是攀升至46.0%。这一发现表明,那些获得了神经元线粒体的细胞,以及它们的子代,更倾向于在远离原发肿瘤的位置形成新的转移灶。
这项研究发现了癌症引发神经分化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神经元进行了代谢的重编程,并最终成为了癌细胞线粒体的重要来源。这一新发现为开发针对神经和癌细胞相互作用的靶向治疗法以及预防癌症扩散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人们都在猜测,这种创新的疗法何时能够应用于临床治疗?不妨为这篇文章点赞、转发,并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