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急救的紧急关头,每一秒都至关重要,关乎生死。瑞安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所遭遇的那次惊心动魄的抢救,生动地揭示了生命与时间的激烈竞争,同时也突显了医患沟通与协作的重要性。
不良作息埋下隐患
小王现年29岁,长期以来养成了熬夜的坏习惯,经常是深夜时分,有时甚至整夜不睡。这种不规律的作息方式严重损害了她的心脏健康。以前,她曾多次因心悸和不适感而前往医院就诊,并被诊断为“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尽管如此,她并未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仍旧保持着不良的生活习惯,这也为病情的恶化埋下了隐患。
危急时刻送医救治
病情突然变重,小王体验到了胸口压迫感,心跳也变得很快,因此他急忙赶到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寻求救治。她的心跳迅速攀升到每分钟182次,血压持续降低,情况非常危急,极有可能导致致命的室颤。医护人员立即对她进行了必要的药物治疗,并严格监视她的生命指标。尽管如此,遗憾的是,小王的病情并没有好转,生命依然在危险的边缘徘徊。
治疗抉择陷入困境
小王状况紧急,医生迅速作出诊断,断定急需通过电击来恢复心脏的规律跳动。不过,当医疗人员向小王的亲属解释治疗方案时,他们却表现出了极大的忧虑和犹豫。他们担心这种治疗手段可能会引发不良后果,尽管医生焦急地催促,亲属们还是迟迟未能下定决心,这让医护人员感到十分焦虑。
沟通释疑打消顾虑
蔡苗苗,这位主管护师,深知每一分每一秒的重要性。她向家属详尽地阐述了电击复律的原理,细致地说明了患者病情的紧急性,同时不断地安抚家属们的情绪。为了帮助家属更好地理解,她用电脑重启的过程进行类比,并引用了多年临床实践中的成果和实时监测的数据。经过一番交谈,时间超过了一个小时,家属的担忧逐渐减轻,最后他们决定接受电击复律的治疗。
成功抢救重获新生
在得到家属的允许后,医护人员迅速投入了救治。紧接着,伴随着一声“嘭”,电击复律手术圆满完成,小王的心跳神奇地回归了正常,血压也逐步回升。这一变化让医护人员心中的忧虑得以解除,小王成功摆脱了生命威胁,重获了生机。事后,小王及其家人送来了感谢的锦旗,向医护团队表达了由衷的谢意。
敲响健康风险警钟
瑞安市人民医院急诊抢救中心的负责人钱松泉主任提到,近年来,中青年人患心律失常的比例显著上升,这一现象与熬夜和高压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当室速发作时,关键的抢救时间仅有几分钟。钱主任提醒众人,若出现不明原因的心慌和晕厥,应立刻前往医院就诊。小王因不良的生活习惯而患上疾病的现象并不少见,我们每个人都应当重视起自己的身体健康。你有没有养成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