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读高二5年还被贴4种标签,一心赴考竟是为了完成父母期待后自杀?

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

本文涉及的所有患者及家属姓名等信息,均已作隐私保护处理

大约8年前,小虹及父母来找我就诊。

她当时只是一个高中生,已经度过了五年的高中时光,目前正就读于高二,病情的严重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她曾前往我国顶尖的精神专科医院——北京安定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然而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其他资深精神科专家为她贴上了四项诊断标签——包括难以治疗的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强迫性症状,甚至有人对其早期可能患有精神分裂症表示了怀疑。

小虹在那时曾多次萌生轻生的念头,然而她对学业抱有极大的坚持,立志要参加高考,这是她心中必须达成的愿望。

她表示,参加高考并非为了个人前程,而是为了实现父母的愿望,随后她打算结束自己的生命。

看到心爱的女儿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小虹的父母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恐惧和焦虑。他们非常担心,万一不小心,小虹就会从他们身边消失!

小虹为什么会病得那么严重?她经历过哪些病理性记忆?

她的诊断结果众多,让人感到惊恐,难道她真的患有如此之多的精神心理疾病?

她最后会不会真的在高考后自杀?能不能真正走向康复?

自今日起,我们将逐步向大家披露小虹接受3PT(精准精神心理病理性记忆修复)治疗的历程,逐步揭开笼罩在她身上的重重迷雾,以期深入探寻她患病背后的真实原因!

我们衷心希望,若其他患者的家长能够从中汲取灵感,对孩子们患病背后的真正原因有更深刻的认识,并付诸积极的措施,那将是我们最大的愿望!

01、她还是高中生,就被诊断出4种精神心理障碍

2017年,小虹妈妈添加了我的微信。

那时,我的诊疗事务并未过于繁重,尚有闲暇亲自回应患者家属的微信询问。然而,目前我的日程已相当紧张,患者家属的咨询事宜已交由助手统一处理。

那时,小虹的母亲焦虑到了极点,接连不断地发送着一条条信息。然而,在听闻了小虹的诊断结果后,我立刻便感同身受,体会到了她的心情。

小虹进入高中阶段后,不幸被确诊患有抑郁症。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病情愈发严重和复杂,进而又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和强迫症。更有甚者,一些享有盛誉的精神科专家甚至开始怀疑,小虹可能已经显现出精神分裂症的早期征兆。

图片

此图为AI生成

许多家长一听到“双相障碍”这个词就感到极度恐慌,更不用说小虹身上还背负着这么多疾病的标签,她的父母几乎觉得整个世界都要崩塌了。

患病期间,小虹遵照医生的建议,按时服用精神科药物。同时,她的父母也为她向学校申请了较长的假期,并陪同她前往北京安定医院接受住院治疗。

离开医院时,小虹看上去精神状态极佳,她的父母脸上洋溢着喜悦,内心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这次看似的改善只是表面现象,实则根本无法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小虹重返校园不久,病情便迅速复发,她开始频繁失眠、噩梦连连、焦虑不安,无奈之下只得再次选择休学。

小虹的母亲提到,他们原本计划再次带女儿前往北京就医,然而,前次的住院经历给小虹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她在医院中情绪波动剧烈,甚至有过情绪失控的情况,而且还有过被固定在床上的经历(这是一种临床上的保护性约束措施)。

因此,小虹对服药和就医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她坚信自己无法痊愈,时常说出悲观的话语,诸如“我这样活着究竟还有什么价值!”

她的父母已经黔驴技穷,开始意识到走传统的精神科治疗途径已经行不通。于是,他们开始频繁上网寻求其他解决方案,并在多方搜寻后,最终得知了我们的信息。

在与小虹的母亲进行初步交流之后,我迅速安排了面对面会诊。通过与小虹及其父母进行细致深入的交谈,我得以更全面地掌握小虹的病情状况。

当时我所遇见的小虹,与我所诊治的众多青少年患者相似,面容显得沉郁,缺乏活力,目光中透露出迷茫,给人一种拘谨的感觉;她的体型略显丰腴,这或许是由于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综合症所引起的。

她一直处于情绪低落的状态,并伴有社交恐惧症,以及严重的失眠问题。此外,她还表现出一些极为罕见的症状,例如味觉出现了异常。

小虹回忆道,在那段3年的时光里,她品尝过的任何美食,都只能感受到海水的味道,那种味道既咸又苦,以至于她完全无法察觉到其他的风味。

对于她而言,进食已经变得异常艰难。依据现行的医疗诊断规范,这种情况可以归类为“功能性躯体不适”。

小虹表现出明显的强迫倾向,在每次关闭门扉时,她几乎都要连续敲击20到30次,方才离去。

每次她去洗手间,都会多次按下冲水按键,而别人仅需几分钟便可完成的事,她却需耗费二十多分钟。

每踏入一个未知的场所,小虹便会将窗帘和柜门悉数敞开,接着用手电筒逐一照亮房间的每个缝隙,仔细探查房间的每一个角落。若是床下有可供藏身的空间,她甚至会弯腰钻入,亲自查验一番。

无论身处何地,小虹睡觉时必定要在枕头下藏一把菜刀,即便外出,她也会在衣兜里携带一把剪刀,以此求得内心的安宁。

小虹患有极其罕见的“病理性学习依赖”,只要开始学习,便难以自制,常常难以停止。

在离校前的日子里,每当上课铃响起,她总是充满期待,然而,随着下课钟声的敲响,她的心情立刻变得紧张不安,“若是能持续上课,那该有多美妙。”

晚上在家做作业,她也是这样。

原本打算最迟十点钟就上床休息,然而作业早已在十二点钟前完成,小虹却依然坚持学习,常常熬夜至凌晨一两点,直到头脑疲惫得无法继续思考,她才不得不放下书本。

我首次在临床实习期间,遇到了一位患有“病理性学习成瘾”的真实病例。

她学习时总是充满激情,无法遏制地渴望深入学习,一旦停下便会感到失落、焦虑,甚至情绪失控,宛如毒品依赖者戒断时的反应。

或许某些家长会想,这孩子如此热衷于学业,无需家长催促,岂不是更好?这不正是众多家长梦寐以求的理想孩子吗?

实际上,小虹的这种学习状态,可不是什么好事!

她持续晚睡进行学习,这极大地干扰了她的休息和身心健康;同时,睡眠的缺乏以及每次学习中断带来的焦虑,都使得她的情绪出现了剧烈的起伏。

她似乎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学习,然而,由于学习效率并不理想,她的努力并未带来预期的成绩。因此,她的自信心不断受挫,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之中,最终连继续学业的机会也丧失了。

当时,小虹已经偷偷自杀过3次了,幸好被及时发现,拦下来了。

尽管在面对面诊断的过程中石家庄市神兴小学,她仍旧没有打消轻生的想法,她表示:“我决心要参加高考,然而高考一结束,我便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小虹认为,追求学业和满足父母的期望是她生存的意义所在。一旦她考上了高考,便算是对父母期望的圆满实现,那时她或许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小虹时常感到心悸和头部不适,尝试过多种药物却未见成效,疼痛难忍时甚至会用头部撞击墙壁。

她时常会出现幻听,总是觉得家人在窃窃私语讨论她,然而,父母已经多次核实,这种情况根本不存在。

在小虹出现的这些症状被详细了解之后,我领悟到了为何其他资深的神经科专家会对她作出如此多各异的判断。

她长期的情绪低落,还有自杀行为,对应了“重度抑郁症”;

她投入了狂热的学习,即便在住院期间,情绪也时常波动剧烈,有的医生甚至将其诊断为轻躁狂或躁狂状态,这看似符合“双相障碍”的诊断标准/症状,然而我们并不认同这种看法/诊断;我们认为这并非典型的双相障碍,而是可能存在过度诊断的情况。

她还有明显的强迫行为,对应了“强迫症”;

她还有疑似幻觉、妄想等症状,对应了“精神分裂症”。

小虹向我透露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她本身颇具智慧,她提到自己长期就医的经历,“久病成医”,已经对精神科医生和护士们的行事方式了如指掌。

在她住院期间,每当医生进行查房询问病情,她总能巧妙地避过医生的询问,使得医生误以为她的病情有所改善。

我对此已有心得,在与医生和护士交流时,绝不能透露自己身体无恙,而应巧妙地表达出自己已意识到过去存在的问题。简言之,医生需要什么信息,我便虚构什么内容。

凭借卓越的“演技”,小虹在住院期间不仅成为了医生和护士的小帮手,协助他们照顾其他患者,还让医生们误以为她已经康复。“他们都被我给骗了,以为我已经痊愈了”,正是这样的“演技”让小虹得以顺利出院。

小虹心里清楚,她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同时她对精神科医生的信任度大幅降低,“那些医生治不了我的病”,她对未来的前景感到极度悲观。

在面诊过程中,我向小虹明确指出,根据我们的判断,她并不符合双相障碍的典型特征;她未曾经历典型的轻躁狂或躁狂症状,即患者通常表现出的自我感觉良好、情绪愉悦兴奋以及自负自大的状态。

她曾多次情绪失控,大发雷霆,这主要是因为她的父母给她造成了众多累积的心理伤害,导致她内心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当这些负面的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爆发出来,形成一种激烈的情绪状态。

另一方面,她之所以住院,实乃父母出于无奈而“误导”她所致,这让她倍感愤怒,情绪也随之愈发激烈。显然,当时她的父母确实是走投无路,他们的初衷是好的。

至于她休学前为何会出现所谓的“病理性学习依赖”,我们需要借助3PT(精准精神心理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来探寻其中的原因。

但这属于一种行为成瘾,也不属于轻躁狂/躁狂发作的表现。

当时,我为小虹重新修改了诊断:

依据当前广泛认可的精神医学诊断准则,她的病情被判定为:患有抑郁症并伴随有激越情绪及精神病性表现;强迫症症状明显;存在病态的学习依赖;人格方面出现偏执型及强迫型改变;同时伴有功能性身体不适。

在抑郁症病情加重阶段,患者可能会显现出强迫行为和某些精神病性特征,如幻觉和妄想,因此,这些症状并不能断定小虹就患有强迫症或精神分裂症。

若进行病因学方面的诊断,小虹的病情显然与我们所提出的诊断标准——创伤后应激反应失调(PTSRD)——相吻合。

自然,依据最新的ICD-11诊断规范,她的状况完全符合:复合型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的诊断标准,至于具体的原因,我们将在之后进行深入探讨。

02、她的妈妈是校长,却给她带来了不少心理创伤

面诊时,小虹和父母对我的分析非常认可。

小虹患病之后,他们辗转于众多知名医院求医,诸如北京安定医院、北大第六医院等地均已探访,然而问题依旧悬而未决。他们真的已经山穷水尽,无计可施了!

他们全家怀着“病急乱投医”的心理,决定尝试接受3PT(精准精神心理病理性记忆修复)治疗。

我们经过评估后,也同意接诊。

起初,小虹对于康复的信念略显薄弱。我运用了高维度的认知行为治疗(CBT4.0)技术,对其病情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并使她对自己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在我进行了细致的心理辅导之后,小虹对我们的信任感显著增强,尤为重要的是,她的绝望情绪得到了缓解,她坚信自己能够恢复健康。

在这个过程中,小虹也更加愿意跟我说心里话了。

我发现她对她母亲持有强烈的负面情感,每当提及母亲,她总是愤怒得几乎要咬碎牙齿。

我问,“你觉得妈妈对你做过些啥,导致你这么讨厌她?”

她深深地叹了口气,表示,“这恐怕一时半会儿难以详述,我待会儿整理好后再给您呈上吧!”

令人惊讶的是,翌日她便交给我一张密密麻麻的文字纸张,纸张上方的标题赫然写着“写这么多字会不会被老妈责打系列”,其中详尽地记载了她对母亲的诸多不满。

图片

图片

小虹将其对母亲的不满一一写下来

尽管我预见到她的父母可能给她带来了诸多累积的心理伤害,然而,我未曾料到,小虹竟然能在外显记忆的层面上,如此详尽地列举出那么多的例子!

表面上看,小虹的出身家庭环境相当优越,她的母亲担任小学的校长职务,父亲则是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他们的收入稳定可靠,且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地位。

然而,常言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家庭中的真实生活,唯有亲身经历者方能体会。小虹在成长的道路上并未享受到幸福。

小虹的母亲性格急躁,办事效率极高,动作迅速,言语间犹如连珠炮般快速而密集。

爸爸工作十分忙碌,而妈妈在家中的地位又相当强势,因此他索性在家中扮演起“隐形人”的角色,很少插手家务,也不太愿意多言。

在家庭里,小虹的母亲居于主导地位,她坚信自己的观点绝对正确,对他人提出的建议置若罔闻,同时也不考虑他人的情感。

小虹妈妈对小虹的意见往往置若罔闻,她总是习惯于辩驳和批评。

小虹在向母亲提出意见时,显得格外谨慎,“妈妈,我发现您做的菜盐放得似乎有点过量了。”

小虹的妈妈立刻脸色大变,语气变得粗暴起来,“我天天给你吃好的喝好的,你却还嫌弃这嫌弃那......”

小虹的母亲常常焦虑不安、喋喋不休、满腹牢骚,这样的行为对小虹的心理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母亲常常向我抱怨诸多琐事,我明白她只是想要倾诉,然而我年纪尚幼,实在无法为她分担,只能感到自己既无能为力又毫无用处,这样的感受至今仍旧存在。

小虹还总结了她妈的交流方式:简单、粗暴、通俗、易懂!

小虹衷心期盼妈妈能够调整心态,摒弃过度的焦虑情绪,尽量保持每日的愉悦心情,如此一来,她也能感受到那份快乐。

简言之,父亲总是沉默寡言且表情严肃,而母亲则整日忙碌不停,时常大声喧哗。

我姥姥和姥爷都是教师,他们在家中举止严谨,连坐姿都显得笔直,哪怕是吃饭时交谈,气氛也如同参加政协会议一般。这家里,实在是太过压抑了!

显而易见,小虹在家中所经历的是一连串累积的心理伤害,她并未体会到家庭本应拥有的那份轻松愉快的氛围、温馨和睦的气氛以及和谐融洽的相处之道。

更令人痛心的是,小虹就读的小学,恰巧是她母亲担任校长的学府。“我的母亲即是我的校长”,对她而言,这并非一件值得欣喜或炫耀的事情。

小学六年时光,她总是觉得自己的额头仿佛被“校长女儿”的标签所覆盖,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都对她的一举一动和学业成绩给予了格外的关注,这让她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小虹的母亲对待事情极为公正,甚至有时故意展现出这种公正。为了显现出对女儿的不偏不倚,她常常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对小虹进行严厉的批评。

这校长的女儿,确实一点儿都不好当。

初中与高中时期,尽管母亲已不再担任她的校长,然而她却遭受了诸多校园内的累积心理伤害。而且,随着时光流逝,她开始自我加压,以至于压力沉重,几乎无法呼吸。

03、为什么她觉得自己很失败,非常压抑?

在小虹与我之间建立起深厚的信任之后,我便将她引荐给了负责创伤修复的专家Lucy。

在与创伤修复师Lucy的初次见面中,她并未急于进行3PT,而是首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梳理。

Lucy察觉到,除了在面对面诊断过程中掌握的病情信息之外,小虹还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

她每天都不想起床,她觉得自己太不自律了,更加自我否定;

她感到自己如同戴着“虚假的面具”般度日,生活得如同行尸走肉,对一切事物都显得漠不关心,无所触动。

她从小就非常听话,但一直过得很压抑;

一见到高楼林立与熙熙攘攘的人群,她便会感到心悸,总觉得有人在暗中窥视或是评头论足,甚至有时还会出现幻听的现象。

小虹谈到了自己的中学岁月。她最初就读的高中是国内一所知名学府,其本科升学率颇高,众多外地人士都为之倾倒,纷纷竭尽全力争取入读的机会。

该校以极其严苛的军事化管理制度闻名,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极大,其教育和管理模式近乎“魔鬼般的锻炼”。

图片

此图为AI生成

后来,小虹实在承受不住了,转去了一家较普通的中学。

在这所平凡的学府里,尽管小虹的学业成绩名列前茅,然而她并未能持之以恒,不久后病情加剧,不得不辍学回归家中休养。

小虹深感自己十分失意,如同被踩扁的烂泥,又像是扶不起的阿斗,她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每当回想起这些往事,她的心情就变得异常沉重。

最后,创伤修复师Lucy决定先解决小虹总是感到压抑的问题。

她深入挖掘小虹潜藏的记忆深处,发现尽管其中掺杂着诸多校园心理创伤的经历,然而究其根本,这些事件与她的“校长妈妈”有着密切的联系。

她的母亲虽然拥有高学历且能力出众,但在家庭教育的方法上却存在显著不足。众多事业有成或拥有高学历的父母往往容易陷入这一误区。

小虹的妈妈到底对女儿做了什么事?对女儿具体造成了什么影响?

在接下来的案例文章里,我们将正式拉开小虹的3PT探索之旅,深入挖掘她的内心深处,细致、透彻且高效地揭示答案,解决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