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团队在前列腺癌手术领域有何突破性成果?竟打破欧美手术禁区

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

图片

图片

近日,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举办的“第十一届浦江前列腺癌高峰论坛”中,大会主席叶定伟教授,作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男生殖肿瘤多学科团队的首席专家及上海市泌尿肿瘤研究所所长,以《前列腺癌复杂外科手术的应对之道》为题,向世界各地的专家们展示了中国团队在前列腺癌手术领域的重大突破。他首次全面介绍了“复肿技法2.0”手术体系在针对高龄、高危、高难前列腺癌患者手术中的应用情况。此外,该团队还结合了国产创新药物以及多学科精准诊疗模式,显著提高了高龄、高危、高难患者术后即刻的尿控率。在寡转移患者中,三年无进展生存率提升了18%,这一成果打破了欧美国家的手术禁区,使我国在该领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筛查机制存在差异、公众对疾病的了解不够、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以及前列腺癌的生物学特性,导致我国前列腺癌患者的平均确诊阶段较晚,平均发病年龄为72岁,比欧美地区高出大约5岁,同时75岁以上的患者比例高达20%,这一数据充分揭示了问题——我国患者不仅确诊时间较晚,而且高龄患者的比例也相对较高。面对我国前列腺癌患者群体中高危和高龄化的发展态势,叶定伟教授领衔的团队开创性地提出了“精准评估、分层干预”的应对策略。该策略融合了机器人辅助手术技术,以及“复肿技法2.0”的应用。

鉴于我国男性特有的“深马桶型”骨盆构造(前列腺区域狭窄且深陷),该团队研发了“五步复肿技法”(进行神经血管束的显微分离,细致保留膀胱颈,实施尿道重建并加固,对盆底肌群进行解剖复位,实施靶向止血和防渗处理),已成功为众多75岁以上的高龄患者实现了肿瘤的根治性切除,同时确保了功能的有效保护。传统观念普遍认为,对于年纪较大的患者来说,进行手术的风险极大。然而,通过精确的术前评估以及微创技术的应用,我们成功突破了年龄的限制。在会议上,叶定伟教授展示了一位高龄患者的手术实例。术后仅12天,该患者便恢复了控制排尿的能力;术后3个月,他出现了晨勃现象;而在术后半年,他基本上能够完成性生活。此外,他的前列腺癌标志物PSA值已经降至0.008 ng/ml。研究结果显示,在75岁以上的前列腺癌手术患者中,肿瘤医院的患者术后发生尿失禁的比例不到2%。特别是那些性生活较为频繁的高龄患者,他们的性功能恢复情况令人满意。“针对我国老龄化、疾病晚期化的实际情况,我们采用精确的手术操作和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旨在让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提升,不仅寿命得到延长,而且能够拥有尊严的生活!”

局部晚期前列腺癌一度被视为手术的禁忌区域,然而,叶定伟团队巧妙地运用了三种策略,成功突破了这一难题。他们首次在国内引入了PSMA+FDG双模PET-CT技术,显著提高了微小转移灶的检出率,从原先的40%提升到了78%,为手术提供了精确到毫米级的导航地图。

扩大清扫手术与新型辅助治疗相结合:对于已经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我们采用PSMA影像引导的精准定位技术,进行扩大清扫手术,并辅以新辅助治疗。对于仅有少数转移灶的患者,我们的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对原发肿瘤进行根治性局部治疗(包括减瘤性手术或放疗)以及后续的ADT治疗”的治疗策略,这一方案不仅确保了安全性,而且显著提升了接受原发肿瘤治疗的寡转移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率,提高了18%。

叶定伟教授团队领导研发的针对晚期前列腺癌的新药,在中国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根据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CHART)的结果,该药与内分泌治疗相结合,显著降低了患者死亡风险42%,以及影像学进展风险56%,因此被纳入国际权威指南的一线推荐。这一国产创新药的突破,让我们在国际舞台上拥有了更大的发言权。初步的研究结果揭示,患者的整体生存时间得到了23%的显著提升。叶教授进一步披露,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现有针对寡转移前列腺癌的研究成果之上,正致力于对那些转移灶不超过10个的前列腺癌患者实施手术治疗。这项名为“CHAMPION 研究”的探索,旨在研究针对PSMA PET/CT检查显示转移灶数量不超过10个的前列腺癌患者,实施最大化减瘤性治疗的方法是否可行,以及其安全性如何。

本次盛会以“全球智慧引领,中国实践探索,精准突破之路”为核心议题,三大显著特点凸显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首先,共识水平得到提升,正式发布《2025前列腺癌全程管理专家共识》,其中首次将“机器人手术上海标准”和“寡转移手术适应症”纳入其中。其次互助县树人高级中学,技术输出方面,叶定伟被聘为全球机器人手术协会(SRS)的荣誉会员,复肿技法2.0版本将与国产手术系统相结合,向全球进行展示。MDT实战演练活动汇集了来自全国超过400家医疗机构的参与,通过实施“精确影像诊断、复杂手术策略制定以及精准药物治疗”的现场培训,有效促进了医疗技术的普及与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