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居住在广州市海珠区的冯老伯(化名),年方55岁,因反复发作的腹痛、体温升高以及尿液呈现出浓茶色,不得不被紧急送往医院接受治疗。令人惊讶的是,医生检查发现,他的胆管内竟然布满了寄生虫。这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
引起冯伯剧烈疼痛的肝吸虫
老伯腹痛难忍,出现浓茶样尿
原来是肝吸虫堵住了胆管
起初,冯老伯突然感到腹部剧痛,他误以为是误食了不洁食物,并未给予过多关注。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疼痛愈发剧烈,转变为一种让人难以忍受的刺痛,伴随着恶心和呕吐,身体还出现了发冷、发烧以及全身乏力的现象。更令人忧虑的是,他的尿液颜色变得如同浓茶。
医生向冯伯了解了他的饮食习惯,了解到他曾食用过生鱼,于是初步判断冯老伯可能因食用生鱼而感染了肝吸虫。这种寄生虫有可能阻塞胆管,进而导致胆道堵塞并引发胆管炎。
视频来源就诊医院:引流袋可见大量肝吸虫
肝吸虫:
美食背后的隐形杀手
肝吸虫病,亦称作华支睾吸虫病,此病由肝吸虫(即华支睾吸虫)侵入人体或哺乳动物的肝胆管系统所引发,属于一种食源性寄生虫疾病。感染途径主要是通过摄入未充分煮熟的、含有肝吸虫囊蚴的淡水鱼或虾。感染肝吸虫的初期,症状并不显著,患者可能会经历消化不适、腹部膨胀、腹泻等肠胃问题。当身体出现显著的不适感时,疾病往往已经较为严重,患者可能会出现像冯伯那样的持续性腹痛、黄疸等严重症状。在疾病的后期阶段,甚至有可能引发胆管癌和肝癌。
确诊肝吸虫感染后,必须立即接受治疗。目前,吡喹酮被视为治疗肝吸虫病的最佳药物选择。一旦患者出现虫体阻塞胆管,导致胆道阻塞或胆源性胰腺炎等症状,就必须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食用鱼生后,
切勿自行服用药物“杀虫”!
医生提醒,未经检查的生鱼可能含有肝吸虫、异尖线虫等寄生虫。若随意使用驱虫药物,如阿苯达唑、吡喹酮,不仅难以有效杀灭寄生虫,还有可能造成肝脏损害或胃肠道不适等副作用。针对不同种类的寄生虫,需要使用特定的药物进行治疗。自行用药容易造成剂量不准确,甚至可能掩盖感染症状,耽误正规治疗。一旦食用生鱼后出现腹痛、腹泻或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检查,切勿盲目依赖所谓的“预防性服药”。
此外,无论是蘸醋、芥末还是白酒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政府舜耕街道办事处,都无法有效消灭寄生虫。即便常吃鱼生的人没有出现症状,也应当定期接受寄生虫感染的检查。确保饮食安全加上医学诊断,才是维护健康的正确途径,切不可擅自冒险用药!
避免“虫从口入”,应该记住以下几点:
不要食用未煮熟的淡水鱼类或虾类: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虾,如鱼片或鱼生粥,容易感染肝吸虫,因此淡水鱼虾必须经过100℃以上的高温加热,确保囊蚴被完全杀死,方可安全食用。
生食与熟食需严格区分:用于切割生鱼的刀具和操作台必须与处理熟食的工具严格分开,以免生鱼携带的肝吸虫囊蚴污染熟食,导致交叉污染现象的发生。
对于经常食用鱼生、未经腌制的食物以及沙拉的高危个体,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粪便中虫卵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