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焦虑地询问,他在动脉中发现了沉积物,想要知道有哪些方法可以将其消除,难道除了服用药物就没有其他方法了吗?而且,一旦开始用药,是不是就得终身依赖药物,无法停药了呢?
华子提醒他,不必对动脉斑块感到过分担忧,这其实是人体衰老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几乎每个人在步入老年时都会经历这一过程;再者,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合理用药,斑块是有可能得到改善的,而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则是至关重要的。
一、与衰老相关的动脉斑块
动脉内膜一旦受损,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便可能渗入血管内膜,随后被巨噬细胞摄取,进而转化为泡沫细胞并沉积于血管壁内,最终导致脂质斑块的核心形成,进而发展成斑块。
颈动脉长期遭受血液的冲刷作用,易受机械性损害,随着年龄的增长,形成斑块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在四五十岁的人群中,大约有一半的人会出现斑块;而到了七八十岁,几乎每个人都难以幸免。通常情况下,斑块的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因此无需过分忧虑。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肥胖以及遗传等种种因素,它们共同作用,会加快斑块的发展速度;这种加速,进而导致心梗、脑梗等疾病风险的提升,因此我们必须谨慎防范。
二、动脉斑块的危险性与逆转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一旦发现,通常需经历数十年时间才能导致血管显著狭窄,这一过程可能已超出预期寿命,因而缺乏实际的治疗价值。然而,在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下,斑块的发展速度会加快,甚至可能发生破裂,引发血栓形成互助县树人高级中学,进而导致心梗、脑梗等急性心脑血管疾病。
彩超检查中,强回声和等回声所指示的是“硬斑块”,此类斑块破溃的可能性较小,安全性相对较高;而低回声和混合回声则指的是“软斑块”,这类斑块破溃的风险相对较大,安全性相对较低。
斑块中的脂质核心一旦产生泡沫细胞,这种状况几乎难以彻底根除。然而,研究揭示,若能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降低,便有可能导致斑块密度上升,体积减小,从而实现一定程度的逆转。
三、动脉斑块实现逆转的关键
有些人未用药治疗,仅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如饮食管理、增强锻炼等)来降低LDL-C水平,这样能够促使斑块发生逆转,进而减轻动脉的狭窄状况。然而,这种生活方式的干预对LDL-C水平的降低作用有限(最多降低约30%),因此,大部分患者仍需借助药物来达到显著的疗效。
他汀类药物已被证实能有效逆转斑块,它们不仅能有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还具备抗氧化、抗炎以及改善动脉内膜代谢等多种功效,这些是其他降脂药物所不具备的。
临床试验数据表明,要实现斑块的逆转,LDL-C水平需降至2.6mmol/L以下,并维持6个月以上;然而,对于多数患者,LDL-C需降至1.8mmol/L以下,并通过持续用药2至4年,斑块逆转才有可能发生;若病情较为严重,LDL-C水平需进一步降至1.4mmol/L以下,才能获得较为理想的斑块逆转效果。
多数人的血脂代谢失调难以自行康复,因此采用他汀类药物调节血脂水平。除非存在用药禁忌或出现严重药物副作用,一般推荐患者长期甚至终身服用。根据现有研究,用药时间越长,所带来的益处通常也越显著。
若患者对他汀类药物存在耐受性问题,或者服用后疗效不佳,则需考虑联合使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PCSK9抑制剂等额外的降脂药物,以协同作用,共同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
概括而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人体衰老过程密切相关。若存在诸多相关风险因素,便需采取积极措施进行管控,从而减少患病几率。而要实现斑块逆转,关键在于调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在此过程中,他汀类药物是治疗的基础,且通常需要较长时间的持续服用,才能有望实现斑块的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