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竟藏如此精密GPS?手部动作定位导航之谜揭开

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

导航卫星能指引交通工具定位,那我们的脑部是否也配备了一种相似的机制,用以引导手部的动作?这个问题极具吸引力,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大脑中那神秘的“迷你GPS”

图片

脑部导航机制初探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大脑中的“海马体”区域具有类似“总GPS”的功能。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尤为突出,比如,它能帮助我们在城市中辨别方向、在房间内行走。举例来说,当我们身处陌生的城市旅游时,就可以借助它来绘制空间认知地图。考虑到大脑的精细与复杂,科学家们着手研究是否存在一种类似“迷你GPS”的系统,专门负责手部精细动作,这一议题已成为研究的最新热点。

猕猴实验的惊人发现

图片

科研人员选择了猕猴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多项特殊的实验。在猕猴进行自然抓取动作时,研究人员对其神经活动进行了记录。在研究手部位置与大脑信号之间的关联时,他们意外地揭示了一些特殊的神经细胞。比如,A细胞仅在猕猴的手部移动到A点附近时才会变得活跃。这些细胞各自对应着特定的空间区域,我们称之为“位置野”。

“位置野”的工作原理

手在空间中游走,"位置野"便逐点显现,犹如绘画一般,这些光点在大脑中交织,实时描绘出手势轨迹。换言之,大脑能准确捕捉手的方位与移动,而且"位置野"能迅速高效地整合诸如位置、方向、速度等多重信息。

“混合编码”的高效方式

这种“混合编码”功能就像智能导航系统,它不仅能显示我们现在的位置,还能告诉我们车辆的速度、行驶的方向和目的地。根据科研人员的研究,只需要大约50个最活跃的“位置细胞”,而这部分细胞只占所有记录细胞的十分之一,就能以高达80%的准确率来解析手的运动轨迹。这一发现清楚地表明了大脑在处理手部运动信息方面的卓越效率,并且揭示了它与“总GPS”处理系统之间的相似性。

通用法则的潜在意义

这一发现揭示了大脑在处理从全身大动作到精细手部动作的各种运动时,遵循了一套普遍的“空间导航法则”。这一现象显示出大脑运作的高效性和一致性。更有价值的是,这套规则或许能帮助我们揭开大脑如何调控运动的奥秘。一旦我们对其有了深入的理解,它将对众多学科的研究带来显著的推动作用。

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图片

这项“手部GPS”技术对脑机接口设计和机器人运动控制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残障人士有望通过分析位置神经元的活跃情况,实现对神经假肢的精准操作。科学家们借鉴了大脑的导航机制,使得机械臂拥有了类似人手的操作功能。展望未来,机械臂或许能够完成更加精细和复杂的任务。众人都在思索,大脑中的“空间定位规则”或许在其他诸多领域有着尚未被发掘的潜在用途。不妨点赞、转发,并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