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裔心脏病高发!遗传学家的研究为何遭质疑?

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

南亚裔群体在心脏病和代谢性疾病方面的风险比一般人群要高,但令人不解的是,他们中的许多人并没有那些常见的导致这些疾病的危险因素。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遗传因素是否是其中的关键?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谜团。

图片

“南亚悖论”凸显南亚裔群体中,尽管许多人并未患有吸烟或高体重指数等普遍的心脏病风险因素,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幸患上了心脏病。这种现象,一些医生将其称为“南亚悖论”。以孟买的一家医院为例,大约有1.3%的死亡病例是由心血管疾病导致的,而在美国,这一比例高达8.4%。印度科技部长也曾指出,包括在国外出生的几代人,该国不同人群的相关疾病风险都相对较高,这暗示了遗传因素可能与疾病风险有关。

研究计划启动2023年10月发起的OurHealth研究项目,目的是对南亚裔群体的疾病风险因素进行量化,特别是关注遗传方面的风险。多个研究团队正致力于通过研究南亚裔人群的基因组,以更新对风险因素的认识,并寻找精准治疗的机会以及可能的治疗靶点。之前的研究已经发现,印度人群中存在一些特有的基因突变,这些突变可能增加了此类风险。

风险量化尝试在过去十年间,研究人员与心脏病专家们普遍采用多基因风险评分来预估疾病发生的可能性。比如,对英国生物样本库数据的分析表明,南亚裔人群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大约是欧洲裔人群的2.4倍。展望未来,这一方法有望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评估南亚裔人群的患病风险。

图片

潜在研究风险有人对过分关注大规模人群的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表示担忧。他们认为,社会和文化等因素同样可能对结果产生显著影响。过分突出遗传因素,可能会忽视其他潜在的病因,进而可能造成对疾病认识的偏差,甚至可能因此延误了治疗进程。

社会因素探索Alka Kanaya,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她提出非遗传因素在解释疾病风险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社会学、行为学以及社会经济学领域,南亚人群的心脏病发病率受到这些差异的影响。然而,由于资金支持困难,相关的研究工作受到了限制。

医学平等期望美国西北大学的Sadiya Khan期望医学领域能够摆脱种族歧视的束缚,她希冀“南亚裔”这一标签能够发挥“指示灯”的作用,确保南亚人群获得应有的医疗关注。在进行研究时,我们必须同时探寻遗传因素,同时亦不能忽略社会因素对疾病所产生的作用。

关于探讨南亚裔人群疾病风险的研究,众说纷纭,有人主张应更关注遗传因素,也有人认为社会因素更为关键。在此,我们诚挚邀请您留言、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