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所低价输液促销引围观!治病救人怎成价格战噱头?

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

图片

6月18日,社交媒体上出现了一段视频,内容显示成都市金牛区的一家诊所正在举办28周年的促销活动。在这项活动中,一款名为“50元输3天液”的优惠套餐特别引起了众多市民的关注,吸引了大量人潮前来围观。

视频中的宣传展板文字显示,该促销套餐主要包括参麦、黄芪、血塞通等中药注射剂,且在优惠之后互助县树人高级中学,这些产品的价格均为三天五十元。

并非个例,恰巧在视频发布不久前,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的一家诊所也为了吸引顾客,悬挂了“诊所开业(输液优惠半价)”的醒目红幅,但最终因涉嫌违规发布医疗广告,该横幅被迅速撤除。

治病救人本应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却变成了商家吸引顾客的噱头,这一现象一经出现,便引发了广泛的争议。一些网友认为,在医疗费用不断攀升的当下,这种促销活动实际上为经济困难的群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众多专业人士及医者指出,此类促销活动暴露了基层医疗领域存在的诸多弊病——包括长期存在的过度输液问题、中药注射剂的不规范使用,以及至关重要的、常被忽视的医疗安全底线。

图片

金牛区成都市的一家诊所将医疗服务作为促销手段,推出了“50元输液三天”的优惠活动,此举吸引了众多市民的关注。/ 图片:新闻截图

实验21.png

输液依赖症:被促销放大的健康误区

刘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的主任医师,在接受39深呼吸的采访时指出,在中国,患者们对于“输液能迅速康复”这一观念仍持有强烈的认同感。

依据《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23)》所公布的信息,我国门诊患者的输液比例已从60%到70%的范围下降至20%到30%之间,尽管如此,这一比例仍然超过了欧美国家平均不到10%的输液率。过度依赖静脉输液的行为,其本质在于将治疗过程简化为单纯的“输注抗生素”和“能量合剂”等机械操作,却忽略了世界卫生组织所倡导的用药原则——“能通过口服解决的,就不需要肌注;能肌注解决的,则无需输液”。

成都那家诊所的优惠活动,巧妙地针对了这种不正确的健康认识。只需50元就能连续输液三天,平均每天只需花费16.7元,这比患者自行去药店购买相同的中药注射剂(例如参麦注射液的单价大约在30至100元每50毫升之间)要便宜数倍。

这种价格优势对老年患者特别有吸引力,因为他们通常更重视节省开支,且往往缺乏对是否需要输液的正确判断能力。

自2017年起,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关于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的通告》中明确指出,基层医疗单位需严格遵守静脉输液的使用标准,除紧急情况和重症患者外,原则上禁止在门诊进行静脉输液操作。

然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一些诊所为了增加收益,把输液服务包装成“预防保健”或“调理身体”的形式,甚至对健康人群推出了所谓的“增强免疫力”输液套餐,这种做法尽管被明令禁止,却依然频繁发生。

刘健医生指出,有些老年人即便未患病,也常去诊所接受点滴治疗以疏通血管,期望借此降低心梗和脑梗的风险。尽管这些药物能够短期内扩张血管、减少血液粘稠度、提升血液循环量、改善脑部血液供应,但它们的效果通常仅维持6至8小时,无法实现血管的长期疏通,更无法从根本上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图片

在“50元输液三天”的优惠活动中,中药注射液成为了最吸引人的商品。然而,我国早已通过正式文件明确指出,某些中药注射液仅限于在二级或以上级别的医疗单位对重症病人进行治疗。/ 图片:新闻截图

实验21.png

中药注射剂:二级以下机构的违规使用之谜

不得不指出,本次促销活动的重点药品,包括参麦、黄芪、血塞通注射液,这些药品均归类于中药注射剂类别。

这类药品因成分繁杂、安全性尚不明确,长期成为药品不良反应的高发区域。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2024年中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事件占比达到了24.6%,其中严重不良反应的比例为3.6%,这一数据显著高于口服制剂的平均水平。

尤其重要的是,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上受到严格的限制。依据《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3年版)》,大部分中药注射剂的使用范围被明确规定为仅限于“二级或以上医疗机构中的重症患者”,并且必须经过医生的评估后方可使用。血塞通注射液的适用医保支付范围仅针对患有“脑梗死、冠心病心绞痛”等中重度疾病的患者;而参麦注射液则仅适用于治疗“气阴两虚型休克、冠心病”等危重病症。

在成都的这家医疗机构,中药针剂竟然被公然当作“日常调养”的药品来应用。

基层医疗机构在应用中药注射剂时面临两重隐患:一方面,由于医师专业能力有限,难以精确评估患者是否适宜使用此类药物;另一方面,药品的储存与配伍若不规范,会提升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来自广州一家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的医生向39深呼吸透露,她曾救治过一位在社区诊所接受黄芪注射液治疗而引发过敏性休克的病人。该患者仅表现为轻微的乏力,本无需接受输液治疗,却险些丧命。

现在,顶级医院的医生普遍不采用中药针剂。实际上,这些中药针剂大多在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的市场上销售。她这样说道。

图片

众多医疗机构试图借助患者追求低廉的心理,通过极低的价格吸引顾客,以争夺市场份额。/ 图片:新闻截图显示

实验21.png

医疗安全底线:不能让促销成为“风险盲区”

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仍需进一步证实,而“50元输液3天”的现象更是令人忧虑,它将关乎生命健康的医疗服务简化成了低价销售的普通商品。

输液作为一种医疗操作,必须严格遵守适应症的规定。然而,面对“三天五十元”的优惠套餐,涉事医疗单位很可能采取夸大病情、编造疗效、简化评估程序等手段,诱使患者接受输液治疗,甚至可能错失重症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当医疗机构将经济利益置于患者健康之上时,“小病大治”、“无病用药”等不良现象便开始蔓延。

类似将医疗行为庸俗化、功利化的乱象,其实早已屡见不鲜。昆明市官渡区某诊所实行“普通感冒输液会员价仅需68元”,广东湛江医院曾悬挂“热烈庆祝住院患者人数突破四万”的横幅,而众多民营口腔诊所更是纷纷打出“种植牙购买即赠送”的广告……这些现象从基层诊所的价格竞争到部分医院的庆祝活动,无不粗暴地破坏了医疗行业的专业标准和严谨态度,严重损害了医疗机构的信誉和专业形象。

医疗行业的良性竞争,需以增强技术水平、改善服务质量、加强管理效率为基础。

为攻克此难题,必须群策群力:监管机构需增强对基层医疗点的常规检查频率,着重惩处违规注射中药、夸大宣传等不当行为;医疗单位应提升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深化对“合理用药”理念的认同;而患者本人亦需培养正确的健康认知,明确“输液并非包治百病”,警惕被推销手段所误导。

正如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的焦雅辉司长指出,医疗服务的根本在于确保安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因为追求经济利益而损害患者的健康。当“优惠”不再是医疗机构营销策略的重点,当“安全”重新成为患者选择医疗服务的首要考量,我们才能步入一个更加规范、健康的医疗环境。

作者|王慧明

排版|深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