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幼童相继感染食脑虫!游泳、打水仗竟成夺命杀手?

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

近期,两名年幼的孩子不幸感染了罕见的“食脑虫”,情况十分危急,话题如“男童嬉水后体温升高,确诊感染食脑虫”等迅速成为网络热点。

图片

图片

图片

据相关消息,一位男孩的母亲在社交媒体上发出求助信息,提到她的儿子在6月16日于幼儿园参与水战活动后,自次日起连续出现高烧症状。尽管孩子已经接受了多家医院的检查,但始终未能确诊病因。到了6月30日,男孩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医院进行了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检查,最终确诊为感染了狒狒巴拉姆阿米巴原虫,即俗称的食脑虫。

图片

先前,另一名家长曾在论坛上发帖透露,其5岁女儿在游泳及泡温泉后不幸感染了“食脑虫”。帖文中提到,该家长于6月7日和6月14日陪同女儿一同游泳和泡温泉,然而,6月22日,孩子开始出现头痛、低热和呕吐的症状,6月23日,孩子被送往医院,病情恶化出现抽搐,并陷入昏迷状态,6月24日,孩子被转院至PICU接受治疗,并接受了插管和呼吸机的辅助,最终在6月27日,经检测确认感染了福氏耐格里阿米巴病原体,即所谓的“食脑虫”。7月1日,家长更新动态称,孩子仍在住院治疗。

图片

“食脑虫”是什么?

食脑虫实际上指的是阿米巴原虫,也就是变形虫的中文译音“Amoeba”,这种生物是单细胞的,拥有多个分支。在这些分支中,福氏耐格里阿米巴、棘阿米巴和狒狒巴拉姆阿米巴是较为致病的几种。

图片

福氏耐格里虫的三种形态 来源:wiki

流行病学研究揭示了“食脑虫”感染的广泛分布,这一现象已在全球多个地区出现,包括我国、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比利时、捷克、泰国,以及南美洲和非洲等地区都有相关病例的报道。

感染后会有什么症状?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指出,“食脑虫”的初期表现与一般脑膜炎相似,包括高烧、剧烈的头痛、恶心呕吐以及颈部僵硬,这些症状极易让人误以为是细菌或病毒引起的感染。

疾病的发展导致神经组织受损,患者可能会经历癫痫发作、产生幻觉、颈部变得僵硬、对光线产生恐惧感以及陷入昏迷状态。

症状初现后,病情很快在接下来的3至7日间迅速恶化,而死亡往往在症状显现后的7至14日间发生。若救治延误,死亡率可能攀升至95%以上。

大家对这种疾病的高死亡率感到忧虑,然而我们并不需要过分担忧。该病的发病率非常低,在我国,每年的病例数量寥寥无几,而且,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治愈的实例,这表明它并非绝症。

此外,这种虫子仅能通过人类接触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而感染,不能在个体之间直接传播,因此我们无需担忧该疾病在人群中广泛传播。

“食脑虫”一般在哪生存?

资料显示,阿米巴原虫不需要宿主,可以自由栖息在土壤、水中。

研究表明,食脑虫的滋养体展现出极强的生命力。以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为例,在pH值介于6.0至6.5的弱酸性环境以及温度35至37摄氏度的条件下,其生长速度达到峰值;在37摄氏度的蒸馏水中,其转变为鞭毛体后,仍能持续运动2至6小时;此外,它还能承受高达46摄氏度的极端高温。在4摄氏度的环境中,其包囊能够存活至少12个月,并且依然具备在转变为滋养体状态时感染人体的能力。

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可能存在于温暖湖泊、河流、地热温泉等水体,以及工业设备排放的废水、消毒不彻底的游泳池、热水器等水源,还有湿润的土壤之中。

夏天到了

很多孩子会去游泳

应该怎么避免被感染?

图片

夏日游泳于湖泊、温泉、河川或嬉水区时,需警惕水温过热导致鼻腔被水猛力冲刷,这往往是引发感染的常见途径。

使用洗鼻壶冲洗鼻腔时,需注意避免直接用自来水,否则若水未经过煮沸或消毒处理,可能会为福氏耐格里阿米巴提供侵入人体的机会。

切勿在接触生水时佩戴隐形眼镜,因为棘阿米巴寄生虫偏爱脏水与隐形眼镜结合,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引发角膜严重损伤,甚至可能导致失明。

防止皮肤裂口与潮湿土壤或污浊水体接触:特别是从事园艺、泥土接触或养护花卉等活动时,巴拉姆希阿米巴有可能通过细微的伤口侵入体内。

预防感染注意3点!

1.到正规的游泳池去游泳,不要进行野外“野泳”。

在进行游泳活动时,应尽量避免进行潜水、跳水或屏住呼吸等可能引起鼻腔进水的动作。

近期若在温水游泳嬉戏后石家庄市神兴小学,身体出现发热、头部疼痛、颈部感觉僵硬以及恶心呕吐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