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荔枝后开车竟被查出酒驾?真相让人惊掉下巴

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

荔枝收获的季节理应是个享受美食的愉快时光,但有人驾车时因吃了荔枝,结果被查出酒精浓度超过了标准,这看似美好的烦恼究竟从何而来

荔枝酒驾事件

近期市场上荔枝数量增多,由此导致的多起酒驾误判事件频繁发生。以安徽马鞍山和县为例,一位女司机在酒驾检测时,酒精检测仪显示出了酒精含量。这位女司机既感到冤枉又十分困惑,她坚称自己只是吃了些荔枝,并未饮酒。交警让她稍等片刻,再次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酒精含量已恢复正常。原来,导致误判的真正原因是荔枝。

荔枝产酒精原理

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营养科的主任医师左小霞提到,荔枝内含有不少糖分,一旦进入口腔,在酶的催化或微生物的作用下,就会产生少量的酒精。这种酒精的产生贯穿于荔枝从采摘前到采摘后的全过程。在成熟阶段,酒精的含量会逐渐增多,而在采摘之后,由于缺氧呼吸的积累和水分的减少,酒精的浓度也会随之上升。吃荔枝后,口腔内会留下酒精成分,这种情况会在进行呼气酒精浓度检测时,导致读数比实际值要高。

酒精代谢时间

调查结果显示,荔枝中的酒精通常不会进入人体血液,大约在10到20分钟内即可被分解。超低温冻眠荔枝产业化项目负责人侯俊峰表示,摄入荔枝的数量越多,口腔内的酒精起始浓度便越高;然而,检测到的酒精在几分钟内便可被清除,这一现象表明酒精主要来源于口腔。在观察时间介于15至20分钟内,以及反复进行呼气检测,这两个环节至关重要,因为它们有助于保证口腔内酒精已完全挥发。

深圳交警测试

深圳交警曾经实施过这样的测试,测试对象在短时间内吃了大量荔枝,随后立即进行了呼气酒精浓度的检测。检测结果显示,他们的酒精含量已经达到了酒驾,甚至醉驾的标准。但等到10到20分钟后,重新检测,酒精含量就会回落到正常水平。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假性酒驾”。

与真酒驾区别

图片

左小霞提到,饮酒会导致血液中酒精浓度持续上升,然而,诸如荔枝一类的食物,仅仅能在口中暂时留下酒精的气味。所以,若误食荔枝而被误认为酒驾,大家无需过分担忧,这种情况与真正的酒驾有着根本的区别。

其他致假酒驾食物

荔枝之外,像榴莲、菠萝蜜、龙眼和葡萄干这类含糖量较高的水果,以及酒酿、腐乳和醉虾这类发酵食品,都可能导致“假性酒驾”。所以,驾驶前吃这些食物时,大家一定要格外小心。

有没有经历过吃完某种东西后被怀疑酒驾的经历?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启发,不妨给它点个赞,并且分享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