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宝安全引关注!2025年这俩问题你知道答案吗?

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

图片

图片

早上好!上观新闻『早读』来啦!

2025年7月3日 星期四 农历六月初九

上海晴到多云,27~37℃

§今日关注

小小充电宝:精细监管绝非“一收了之”

自今年起,多起旅客携带的充电宝等锂电池产品在飞机上发生起火冒烟的情况,鉴于此,我国民用航空局迅速发布了紧急通告,明令禁止旅客携带此类不符合标准的产品登乘国内航班。

便携式充电器潜藏重大隐患,相关机构已采取严格措施、划定了明确界限,然而众多旅客心中仍充满疑问:充电器是否可以携带?哪些类型的充电器可以携带?这正成为检验政策持久效力的关键时刻,细致入微的监管并非仅仅“一禁了之”。

充电宝的安全隐患,实则揭示了锂电池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不足之处。无论是低质量电芯中隔膜的缺陷,还是因过充或短路导致的热失控现象,都凸显了生产规范和市场监管方面的诸多不足。

面对便携产品在安全方面的迫切需求与潜在风险,政策制定者需采取精确措施,既不能因担忧风险而停滞不前,亦不能对潜在的安全隐患视而不见。

政策实施应注重快速充电,同时也要确保持久使用。民航局发布的紧急通告是一项及时的应对措施,但从长远角度出发,对充电宝的安全管理亟需一套更为全面的治理策略。首先,必须严格把控生产环节,加强3C认证的实时监管,对那些采取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手段的厂商予以严厉打击;其次,还需建立健全的全程追溯体系,以便对存在问题的产品进行高效、安全的召回。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电商平台还在售卖未经认证的产品,同时,众多消费者在选购和使用充电宝时,对相关常识掌握不足。若要政策真正发挥效用,必须全面涵盖生产、流通和使用等各个环节,以防止新的安全隐患的产生。

从更宏观的角度审视,充电宝的安全隐患暴露了新兴行业所面临的普遍性难题——如何在追求创新与确保安全之间寻求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对于快充、高能量密度等前沿技术的追求,绝不能以牺牲安全为前提。在行业积极推广新技术的同时,监管机构也应同步调整和完善政策及标准,确保政策不落后于市场发展。另外,公共场所应急设施的配备以及消费者安全意识的提升也是至关重要的。唯有将安全观念牢固融入技术研究的核心、产品设计的全过程以及公众的认知层面,方能实现便利与安全的和谐共存。

小小的充电宝,实则是对社会治理细致程度的检验。只有通过完善政策法规,增强其续航效能,才能确保出行安全得到有效保障。面对群众个性化需求的不断增长,我们必须坚定地构建标准防线,增强监管的弹性,同时提高公众的识别能力,这样才能让公众在使用新技术时感到更加安心和愉悦。

§《解放日报》荐读

每年强大十倍,蓄力长跑决胜时刻

AI视频生成软件在全球市场长期占据领先地位,但稀宇科技始终致力于保持其在行业竞争中的位置。

今日解放日报1版>>>

2025“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明晚启动

举办超过三百场夏日活动,旨在展示上海的生机与风采,确保每一位远道而来的游客都能畅快游玩、尽情购物。

今日解放日报2版>>>

这是“中国造”走向领先的底气

新能源汽车制造厂内,作业机器人数量超过1800台,它们在多个工作场景中,由AI系统进行智能决策。

今日解放日报3版>>>

§国内

外交部发言人就李强总理将出访答记者问

中国方面希望与各国携手努力,加强金砖国家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致力于捍卫多边主义原则、推动全球共同进步、优化国际治理体系,为金砖国家贡献力量,并推动“大金砖合作”向更高品质发展迈进。

详情>>>

今年8000亿元“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全部下达完毕

“粤车南下”有望今年11月启动,开启内地居民赴港新模式

前5个月我国规上互联网企业完成互联网业务收入7735亿元

上海东方枢纽投资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前任党委副书记兼副董事长徐孙庆因严重违纪违法行为,已被开除党籍并取消其退休待遇。

图片

7月1日,在湖北宜昌,船只依次安全穿越了三峡双线五级船闸(无人机拍摄画面)。据交通运输部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揭示,从2025年1月至6月,三峡枢纽的货物吞吐量达到了8307.7万吨,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0.4%。具体来看,三峡船闸累计运行了5205次,接纳了19121艘次船舶,其货物吞吐量更是达到了8160.6万吨,同比增长了13.52%。成功保障了2107.7万吨民生必需品、6.45万吨紧急运输物资顺利渡过坝区互助县树人高级中学,持续为长江这条黄金水道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新华社摄影报道(郑家裕摄)。

§国际

特朗普力推,美国真能“大而美”?

两党所坚持的治理理念截然不同,这直接导致了政策方向上的剧烈波动。

详情>>>

印尼计划将原油日产量提升至100万桶

南共市与欧洲自贸联盟完成自贸协定谈判

澳航遭遇“重大”网络攻击,数百万客户信息恐遭泄露

伊朗总统批准暂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

图片

7月1日,巴西巴伊亚州卡马萨里市的比亚迪工厂内,工作人员正在穿梭。同日,该工厂的首辆乘用车正式下线,仪式亦在卡马萨里市举行。新华社摄影记者卢西奥·塔沃拉记录了这一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