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热养生?与常识相悖的做法竟藏中医智慧!你知道为啥吗?

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

你以为在炎炎夏日,我们只能依赖空调、冰棍和冷饮来降低体温吗?事实并非如此!中医的观点却是:越是酷暑,越应当把握时机,如同“趁热打铁”——饮用热茶、晒晒后背、泡个热水脚……这些看似相悖的做法,实则深藏着中医的养生智慧。掌握了“以热制热”的养生技巧,更能够有效地驱散体内的寒气。

为什么夏天要“热养生”?

夏日气温本就偏高,却还要提倡“热养生”,这岂不是在火上加薪?然而,这种看似相悖的养生观念实际上蕴含着中医的智慧。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主任中医师黄穗平于2025年在医院的微信公众号上发表文章指出,《黄帝内经》中有“春夏养阳”的说法。鉴于此,夏季防寒保暖,有时候甚至比防暑更为关键。

1. 夏季阳气在表,内里易虚寒

黄穗平医生指出,夏日气温攀升,阳气随之上升。在这样的季节,人体汗液分泌增多,体内的阳气亦随之向外散发,导致阳气有所消耗。人体宛如地窖或水井,夏季体内温度相对冬季要低,从而形成了“外热内寒”的独特生理状态。

2. 日常贪凉过度,寒邪易入侵

黄穗平医生指出,夏日高温,人体汗毛孔自然张开以助散热。然而,过度依赖空调、嗜好冷饮、穿着单薄等现代生活方式,却让寒邪更容易趁虚而入。此类行为可能导致多种健康问题,从轻微的风寒感冒,到严重的脾胃虚寒,患者可能出现怕冷、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图片

健康时报图

3. 驱寒湿固根本,能预防冬病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的张星于2023年在医院的微信公众号上发表文章,他强调,依据“春夏养阳”的理念,夏季成为养护阳气、祛除寒邪、治疗现病和预防疾病的绝佳时期。人们可以通过食用适宜的补阳食物或采用辛温通阳的方法,来平衡体内的阴阳,消除体内的阴寒和湿气,从而避免秋冬季节因天气寒冷而导致的疾病复发。

4. 用温和的方式,加强新陈代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主管中药师詹慧瑜在2025年于医院的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文中提到,所谓的“以热制热”,并非意在炎热的夏季里刻意寻求更高的温度,而是采取一些较为温和的措施,旨在加速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将体内多余的热量排出体外,使人感到更加舒爽和凉快。

记住8个“以热制热”养生妙招

精心挑选了八项简便实用的“以热驱寒”保健秘诀,速速保存,即刻开始实践。

1. 温水洗澡更解热

郭丁丁永川行政服务中心,山西省中医院中药方剂研究所的主管药师,在2024年于《健康时报》发文强调,夏季若以冷水沐浴或擦拭汗水,会导致皮肤中的细小血管收缩,进而使人感觉更加炎热。他建议,选用与人体体温相仿的水温,大约在35℃至37℃之间,这样的水温可以适度刺激皮肤血管的扩张,有助于身体更好地散发热量。相较于冷水,这种方法在降低体温方面更为显著,同时也更加有益于健康。

2. 热茶更利于散热

中医推崇在夏季饮用热茶作为养生的方法。《本草纲目》记载:“茶性苦寒,最擅长清热降火。”茶叶含有的茶碱成分具有利尿效果,有助于加速人体新陈代谢,并带走体内多余的热量。此外,热茶还能促使微血管扩张,毛孔张开,增进汗腺分泌,从而有助于散热和降低体温。

3. 温性调料暖肠胃

夏日里,阳气外浮,体内易感虚寒,此时适量食用生姜能有效温中驱寒。同时,肉桂、茴香等具有温性的调料,在夏季烹饪时可以适当增加用量。羊肉、牛肉等性质温热的肉类食品,能够帮助温阳散寒,特别适合那些夏季手脚发凉、气血不足的人群。然而,对于有牙痛等上火症状或体质偏热的人来说,则应避免食用。

4. 热粥消暑又润燥

夏季天气炎热潮湿,常使人食欲不振,此时自制养生热粥便成为不错的选择,既能消暑解渴,又能调理脾胃。山药、莲子、百合、薏苡仁、绿豆等食材都是极好的选择。您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挑选2至3种食材与粥一同烹煮,例如薏苡仁红豆粥、百合莲子粥或是绿豆荷叶粥等。

图片

健康时报图

5. 适当运动更排汗

在炎热的夏季,参与运动能够促进新陈代谢的加快,同时也有利于身体排汗。夏季应当采取“以汗御汗”的策略,而运动便是关键的排汗途径。此外,锻炼还有助于增强对高温的适应能力,提升调节体温的本领,从而预防中暑和其他由高温引起的病症。然而,应避免在阳光最强烈的时候进行运动,以免因大量出汗而损伤气血。通常推荐在清晨进行如慢跑、太极拳、有氧操等不太剧烈的运动项目。

6. 泡脚暖身固阳气

山西省中医院肿瘤三科护士赵沁芳在2025年于健康时报发文提到,夏至时节,人体表面阳气汇聚,而内脏却容易感到寒冷。在睡前,人们可以用40摄氏度的艾草水泡脚,持续15分钟,这样可以使身体微微出汗,就如同用绳子将散失的阳气重新拉回体内。这种方法能有效减轻手脚冰冷、肠胃虚寒等症状。

图片

健康时报图

7. 晒背补阳驱寒气

清晨或傍晚时分(应避开正午时段),将背部朝向阳光,特别照射大椎穴(即低头时颈后最明显凸起下方所形成的凹陷处)至命门穴(位于第二腰椎下方所形成的凹陷处),这就像为身体连接了一个“太阳能充电器”。晒后,饮用一杯温水,有助于驱散体内的寒气。然而,对于阴虚火旺体质的人,应减少晒太阳的时间。

8. 穿衣不露腰与腹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中西医结合妇科的主任医师王文君,在2022年于医院的微信公众号上发表文章提到,中医学中将肚脐称作“神阙”,并认为它是腹部最为脆弱的区域,不宜随意暴露在外。鉴于此,她不建议人们频繁穿着露脐装或者上衣过短,特别是在使用风扇或是身处空调房间的时候。

最终,“以热抗热”的养生之道,的确有助于我们在炎炎夏日中保护阳气、驱散湿寒,然而,仍需注意分寸。在酷暑之中,要记得及时补充水分,并在清晨或傍晚时段进行适量的运动,同时,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反应。应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下或进行剧烈运动,以免引发中暑。为了健康度夏,我们还需在“热养”与“防暑”之间寻求一个恰当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