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亲爱的读者朋友们!
阿尔茨海默病(AD)的治疗现状虽然已有药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早期病理变化和症状,然而,目前仍未找到能够有效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甚至实现治愈的方法,尤其是针对tau蛋白异常聚集所引发的神经元缠结和细胞死亡过程。
在科学家们对老年人脑部变化进行深入研究之际,一项令人意想不到的研究却将焦点转移到了新生儿的脑部:通常被认为是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关键因素——tau蛋白,在婴儿的体内竟然以更高的浓度出现,却并未引起任何病理性的损害。这一发现是否能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开辟新的篇章呢?
加入认知之家社群:kzhuiyili
新生儿大脑的惊人发现
在牛津大学《Brain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成果中,研究人员在分析新生儿血液样本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组数据,这些数据与以往的传统观念大相径庭。
1. 新生儿血浆p-tau217水平显著高于 AD 患者
瑞典哥德堡大学携手西班牙及澳大利亚的科研人员,进行了一项涉及多个中心的研究项目,招募了近500名受试者,这些受试者包括健康的新生儿、早产儿、健康的成年人以及患有AD症的患者。通过明确的数据对比,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
健康成人的血液样本中,p-tau217的含量普遍不高,通常低于2皮克每毫升。
AD患者体内该蛋白浓度约为健康成人的近 2 倍;
健康新生儿的脐带血中p-tau217的浓度远超成人水平的5倍,更是AD患者浓度的2.5倍之多。
早产儿的脑部发育尚未完全,其血液中的某种物质浓度比健康新生儿高出20%至30%,且出生时间越早,这种浓度就越高。
更重要的是动态观察结果:
在早产儿出生大约100天之后,p-tau217的水平将下降至与健康成人相仿,这一现象表明人体内存在着一种精确调控该蛋白发育过程的机制。
2. 数据的惊人之处在哪里
p-tau217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可的阿尔茨海默病血液检测指标,经过临床研究验证,其水平上升表明大脑内tau蛋白出现异常堆积,这一现象与大脑中的淀粉样斑块(阿尔茨海默病的典型病理变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新生儿以及早产儿群体中,即便不存在神经退行性病变或淀粉样物质的积累,其体内p-tau217的水平却相对较高。
这引发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疑问:新生儿究竟是如何在高浓度的p-tau217环境中维持其大脑的健全状态?
“坏”蛋白的双重角色:发育助力与病理推手
该研究揭示了p-tau217的双重特性:一方面,它在生物体的发育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功能性蛋白质;另一方面,在疾病状态下,它又成为了引发神经损伤的关键性病理因素。
1. 新生儿期的生理性作用
在新生儿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p-tau217蛋白能够有效推动神经元树突的延伸以及突触连接的建立,这对于胎儿期脑网络的构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调控特性表现为:新生儿体内的p-tau217以溶解状态存在,不致引起tau蛋白的聚集现象,且其浓度水平与大脑的成长速度保持同步变化。
2. AD的病理性机制?
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脑部,p-tau217与β-淀粉样蛋白发生作用,进而促使tau蛋白异常地聚集成神经纤维缠结,这一过程最终导致了神经元的死亡。
研究进展表明,对于阿尔茨海默病(AD)而言,p-tau217水平的上升或许并非仅由淀粉样蛋白所驱动,这一发现促使科学界重新思考p-tau217在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在部分患者中,p-tau217水平的升高或许是由tau蛋白调控异常直接导致的,这一观点对传统的“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提出了挑战。
基于新发现的AD医学启示
新生儿能够承受较高水平的p-tau217而不出现病症,这一现象为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和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考虑到新生儿体内可能存在某种天然的保护机制,那么,这种机制是否能够被发掘?若能将其应用于老年人的大脑,是否能够有效阻止或逆转tau蛋白的异常沉积?
1. 阿尔茨海默病诊断的新认知
在解读p-tau217作为生物标志物时,需充分考虑患者所处的不同生命阶段的特点。
新生儿或早产儿的p-tau217水平升高是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常见情况,但若在出生后的三个月内未能回落至正常水平,就需要引起关注。
成年人检测时,若发现p-tau217水平上升,应综合考虑其他检测指标,例如Aβ42与Aβ40的比值、淀粉样蛋白PET扫描等,以防止出现错误的诊断。
2. 治疗研发的潜在方向
科研数据显示,新生儿体内可能存在三大保护机制:
新生儿p-tau217蛋白在丝氨酸217位点上发生磷酸化反应,与此同时,其他位置亦会接受化学修饰,这一过程有助于p-tau217蛋白维持其分散的可溶性形态邢台市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中心,从而防止其聚集成对机体有害的团块。
胎儿大脑内含有一种名为αB-晶体蛋白的特定蛋白质,这种蛋白质能够与p-tau217分子紧密相连,有效阻止其在高浓度状态下发生错误折叠或相互缠绕,进而防止神经损伤性纤维缠结的形成。
新生儿体内的血脑屏障转运蛋白(例如LRP1)含量和活性较强,因而能够以较快的速率将血液中的p-tau217转运并排出,从而减少其在体内的累积,有效降低了其聚集的可能性。
正如上述研究中的专家所言:“我们坚信,揭示这一天然防御机制运作的奥秘,将为创新治疗手段的研制绘制一幅蓝图。若能探明如何让新生儿的脑部有效调控tau蛋白,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复制这一机制,从而减缓甚至遏制阿尔茨海默病的进展。”
这项最新的研究成果至少为我们带来了两个关键发现:p-tau217并非天生具有危害性,其作用效果受到生理环境的制约;人体自身可能拥有抑制tau蛋白病理进程的能力,但这种能力在人体衰老的过程中逐渐减弱并最终失效。
我们渴望研发出更加高效的预防及治疗手段,以确保每位老人都能享有清晰记忆和充满尊严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