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6年200只非洲爪蟾再度进京!为何用于生命医药科学研究?

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

6月25日,北京海关发布消息,200只非洲爪蟾成功抵达并已进入隔离检疫程序。这一引入行动意义重大,它不仅给生物医药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见证了非洲爪蟾自六年前后再次回到京城。那么,这一事件背后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细节?让我们共同揭开这些细节的面纱。

引入缘由

图片

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推动了科研机构及企业对非洲爪蟾进口量的持续增长。北京海威磐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近期引入了200只非洲爪蟾,这些爪蟾主要用于电生理学的研究。研究团队致力于研究单个细胞的放电模式,并将其作为评估新药疗效的重要依据。非洲爪蟾在实验中表现出的效果更为出色。心电图、脑电图等,这些均属于电生理学领域,是研究“生物体电信号”这一领域的核心要素。

生物优势

非洲爪蟾源自非洲,其特征显著,胚胎体积较大,透明度较高,便于观察和研究,同时具有一定的耐受性。2019年,公司引进过一批非洲爪蟾,而这次引进距离上次已经过去了六年。邹安若提到,从国外引进的非洲爪蟾与实验需求非常匹配,对科研的推进作用明显,如果使用自行培育的,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政策转机

之前,公司因进口手续复杂而暂停了相关引进项目。然而,今年3月,情况有了转机。北京海关出台了《支持首都科技创新发展十二项措施》,其中特别强调了对于科创平台及重要企业的服务支持。这项政策支持使得利用进口生物进行科研活动重新可行,为公司重新引进非洲爪蟾带来了便利。

隔离升级

为了减少外来生物可能造成的安全隐患,强化现有的隔离措施显得格外重要。亦庄海关的负责人提到,鉴于爪蟾的进口数量较多,他们已经对六年前建成的隔离区域进行了扩展,并且对消毒及水电系统进行了升级,此外,还制定了更加健全的管理办法。采用新的消毒设备能够更有效地消灭病原体,此外,制定并完善员工消毒操作规程,也能够有效防止员工携带病原体,从而降低对非洲爪蟾造成的危害。

通关难题

通关变得颇为棘手,一来是因为北京的气温较高,二来非洲爪蟾对温度和湿度有着严格的标准,若长时间置于户外,它们将面临极大的死亡威胁。因此,海关采取了措施,将申报流程提前,确保爪蟾在运输过程中申报手续已经妥善完成。此外,还特别开辟了“绿色通道”,以便新鲜货物能够迅速通过检查并顺利放行,从而保障非洲爪蟾能够安全抵达隔离场所。

科研价值

我国电生理领域对电生理设备的需求数量大约在500到1000台之间,科研机构通常需要5到20台。在药物研究开发中,非洲爪蟾扮演着极其关键的角色,这次引进它们就像是一场“及时雨”。这些非洲爪蟾不仅将为我们公司提供服务,我们还将它们分发给北京地区的科研机构,以及亦庄地区的生物医药企业。邹安若表示,7月份,第二批非洲爪蟾将抵达北京,这一举措将不断为科研工作提供支持。

非洲爪蟾此次来到北京,为我国的生物医药研究带来了不少益处。就其未来是否会被引进,您是否认为它有可能继续助力我国生物医药研究领域的重大进展?若这篇文章给您带来了思考,不妨点赞并分享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