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郑佳颖 通讯员 谢文竹
医生,我能否继续言语?这是49岁的王先生(化名)在确诊为下咽癌后最为牵挂的疑问。
半年前,王先生的脖颈部位突然冒出了一个既不疼痛也不痒的肿块。经过检查,结果令人震惊——咽喉深处有3厘米的肿瘤,并且伴有多个淋巴结的转移,最终被确诊为IVB期下咽低分化癌。
毛燕娇,杭州市肿瘤医院肿瘤放射治疗科一病区的主任兼主任医师,在回忆中提到:“肿瘤已经从左侧颈部扩散到了锁骨区域,众多淋巴结如同藤蔓一般紧紧缠绕着颈部的血管,若直接进行手术,极有可能对颈动脉造成损伤,手术风险极高。”
图源:视觉中国
针对这一复杂的病例,毛燕娇的团队联合了来自多个学科的专家进行深入讨论,他们决定首先采取“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的策略,旨在缩小肿瘤的体积,降低其向远处扩散的风险,随后再根据病情的变化来制定后续的治疗计划。
毛燕娇指出,由于头颈部肿瘤位于隐蔽部位,大多数病人在确诊时病情已发展到中晚期。在传统的治疗方法中,患者常常需要接受广泛的切除手术,这不仅会对患者的外貌造成影响,还可能对语言和吞咽等关键功能造成损害。然而,随着免疫治疗技术的应用,我们如今拥有了更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治疗过程犹如一场精准的“肿瘤围剿战”。
经过两个疗程石家庄市神兴小学,王先生的肿瘤如同泄气的气球,体积显著减小。随后,原发肿瘤得到了缓解,颈部淋巴结的体积与前相比有了显著减小。到了第六个疗程,淋巴结逐渐变得柔软,但残留的淋巴结分布范围较广,放化疗无法实现彻底治愈,手术切除淋巴结仍然是必要的手段。
在前期免疫治疗与化疗的双重强力支持下,手术得以在“精确拆除炸弹”的过程中,成功保留了王先生的咽喉功能。
术后,医疗团队为王先生设计放疗方案,清扫可能残留的癌细胞。
转眼间,16个月已过去,王先生定期接受复查,身体状况良好;肿瘤得到了有效控制,更令人庆幸的是,他的发声功能得以保全。
专家指出,下咽癌的初期表现往往与咽炎、扁桃体炎等良性病症相仿,这容易让患者错过及时就医的机会。一旦出现以下这些症状并且持续两周以上未见好转,务必引起高度重视:
吞咽时有异物感,这是下咽癌早期阶段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在进食过程中,常会感到喉咙部位有阻塞的感觉,特别是在吞咽干燥食物时,这种感觉尤为突出。
部分患者可能会经历持续的咽喉不适,这种疼痛有时会扩散至耳朵,而且使用常规的抗感染治疗往往效果并不理想。
颈部肿块通常出现在颈侧或锁骨附近,质地偏硬,不易推动,且通常不引起疼痛。
喉部神经或声带遭受肿瘤侵袭,导致声音变得粗糙、低沉,且在咳嗽或咳痰过程中,有时会混有血丝。
耳痛或耳鸣:下咽癌可能引发单侧耳朵反射性疼痛。
此外,以下风险因素的存在者尤需加强防范意识:生活方式上的风险,如长期吸烟量超过20支每天,同时饮酒量超过50克每天。感染方面的风险,如持续感染高危型HPV(16/18型)。饮食方面的风险,包括长期食用腌制和烟熏食品,以及蔬果摄入量不足。职业暴露风险,涉及长期接触石棉、甲醛等致癌物质。
科学预防,需从塑造健康的生活方式着手:戒烟限酒是预防下咽癌的关键举措;坚持均衡饮食,增加新鲜蔬果的摄入,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以及适度的运动,这些都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减少患病的可能性。
对于40岁以上的高危个体,我们建议他们每年接受一次喉镜的检查;HPV检测结果呈阳性的人群,则需缩短筛查的时间间隔。在需要的情况下,可以结合颈部超声、CT等影像学手段进行检查,以便尽早发现并治疗。此外,慢性咽炎、胃食管反流病等病症会对咽喉黏膜造成持续的刺激,从而提高癌变的风险。因此,对这些疾病进行及时且规范的治疗,控制炎症的进展,也是预防下咽癌的关键措施之一。